溃疡性结肠炎为全球性疾病,但其发生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欧、亚洲(包括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过去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男:女之比约为1.0:1~1.3)。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那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主要病因
基因易感性
具有某些基因或基因组的人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较大。迄今已发现多个基因及基因组与其相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HLA基因M91。但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是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西方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5%~18%,而我国有家族史者罕见(仅约1.48%)。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损伤肠黏膜,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建议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肠道的代谢、营养、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并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损伤肠黏膜。因此,抗菌药物被视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远期的发生风险。
应激和心理因素
应激和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专家简介闻新丽主任医师,医院脾胃病二科、干部保健基地科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脾胃病治未病与外治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国家及陕西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科技开发研究会脾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膏方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省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
擅长诊治各种消化道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应用五运六气理论使用中药、膏方、颊针、埋线疗法治病;能熟练操作胃肠镜进行诊断和多种镜下治疗。
《健康好生活》栏目也会一直为大家提供最有用的信息,请持续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l/1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