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治疗 > > 正文 >

冰淇淋的诱惑,该不该满足孩子

天气逐渐转热,很多宝宝都对冰淇淋情有独钟,总是缠着爸爸妈妈给自己买来吃。孩子吃冷饮的话题又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那该不该满足孩子吃冰淇淋呢?我们知道夏天气温过高势必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不适,譬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这时侯,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可以解渴,带来凉爽。不过宝宝的肠胃其实不像大人那么好,所以冰淇淋这一类冷饮最好少吃,以免对身体产生伤害。冰淇淋伤肠胃宝宝应少吃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肠胃功能不是很健全,过多的吃冰淇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也会伤害到牙齿。冰淇淋温度很低,宝宝吃冰淇淋后,胃黏膜容易受到过冷刺激,使得血管强烈收缩,从而导致宝宝的胃分泌紊乱。像胃酸,胃酶等分泌量锐减,胃的消化、杀菌、免疫能力都会大幅度下降。此外,一般宝宝的胃黏膜都非常娇嫩,很容易造成冷食性胃炎,宝宝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还有一种情况父母要特别注意,如果宝宝吃的冰淇淋不合格,还可造成细菌性胃肠疾病。宝宝过多的吃冰淇淋还会影响小儿牙齿发育,尤其是换牙期的宝宝。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控制孩子吃冰淇淋的量,能不吃最好不吃。过量食用冰淇淋可能导致的问题1冰淇淋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还会降低食欲   夏天,宝宝爱吃冷饮,可不要小看了冰淇淋和含糖饮料这些零食,它们可以让宝宝玩上小半天而不觉得饿。饮食安排不当,宝宝自然少了对正餐的食欲。2冰淇淋吃多胖孩子变胖瘦孩子变瘦   过度食用冰淇淋,会导致胖宝宝越吃越胖,瘦宝宝越吃越瘦。因为,胖孩子吸收功能较好,冰淇淋中的脂肪和糖分无疑加剧了他们的肥胖;而瘦小的孩子一般体质较弱或偏食,冰淇淋吃多了,厌食的毛病变本加厉。3吃冰淇淋不能代替喝奶   虽然冰淇淋的主要原料是牛奶,但冰淇淋还难以称为固体奶,所以吃冰淇淋不能代替喝牛奶。另外,并非人人都适宜吃冰淇淋,如肝病、糖尿病、胃炎、结肠炎等患者就不宜吃冰淇淋,而肥胖者应选择那些低热量品种的冰淇淋。4过食冷饮导致“肠痉挛”   小儿过食寒凉饮食,可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或厌食。腹痛以脐周为主,不定时、无规律,甚至影响身体发育和日常学习。因为,孩子胃肠道运动功能不如成人,若过食冷饮,其胃肠道局部受冷刺激,蠕动会加快,运动功能失调,这是导致孩子经常性腹痛的原因,医生诊断为“肠痉挛”。5过食冷饮导致“厌食症”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寒凉之物,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在两餐之间,孩子如果吃进大量冷饮,会影响正常饮食,甚至出现消化功能下降,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从而出现面色黄无光泽、精神乏力的“厌食症”。6过食冷饮导致“营养缺乏”   冷饮所提供的营养成分与正常饮食是无法相比的。孩子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蛋白质的供给至关重要,而冷饮中几乎没有蛋白质或者含量极少,无法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导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宝宝吃冷饮难节制怎么办1、定时又适量应该和宝宝就吃冷饮的问题“约法两章”,约定时间,约定量。先说清楚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支。2.奖惩要分明就吃冷饮制定的家庭奖惩制度要分明,做好规矩,违规要受惩处。宝宝如果表现好,奖励一个冰淇淋份额,反之则扣。寻找替代品不少巧手的妈妈都找到了冷饮的替代品。例如拿酸奶代替冷饮给宝宝吃,西瓜、水蜜桃、哈密瓜、山竹味道的酸奶,对宝宝很有诱惑力。父母陪宝宝一起做酸奶,其乐无穷!也可以在家做鲜榨果汁给宝宝吃,也很受宝宝的欢迎。4.冷饮“热”一会把冷饮、冰水果等从冰箱里拿出来“热”一会再给宝宝吃,有点冰又不太冰,能解馋,又不伤害宝宝的肠胃。5.父母不嘴馋要让宝宝有节制地吃冷饮,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家里别买冷饮,告诉宝医院,这样他自然而然不想吃了。宝宝科学吃冷饮有“三要”要适时:饭前或饭后半小时不要吃冷饮;要适量:冷饮摄入量以每次一根雪糕量为宜;要慢速:一次、大量、迅速地摄入冷饮,易刺激胃肠道。但如果逐渐通过食管再徐徐进入胃肠道,对其刺激就小得多。“3个食疗秘方调理孩子脾胃   1.健脾开胃汤:用麦芽20g,谷芽20g,党参(天气热可用太子参)10g,加水煲猪肚,可以健脾开胃。   2.健脾祛湿汤:取干淮山30g(或鲜淮山g),党参15g,桃扁豆20g,五指毛桃20g,用于煲鸡汤或猪骨汤,适合一家老小饮用。   3.健脾粉:将淮山、芡实、去芯莲子按1:1:0.5的比例打成粉,每天早上挖几勺来吃,对调养脾胃非常好。妈宝大派对分享育儿新鲜资讯,及时传递育儿资讯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l/9716.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