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治疗 > > 正文 >

健康知识溃疡性结肠炎是ldquo不治

(来源:三九健康网)近日,媒体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决定辞去首相一职。安倍晋三17岁患上溃疡性结肠炎,至今近50年也没有治好。那么,溃疡性结肠炎是不是“不治之症”呢?专家介绍,溃疡性结肠炎虽是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但只要严格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规律用药、定期随访,大部分病人的预后良好。

溃疡性结肠炎难确诊,常与这些疾病混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推测其发病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失衡等多个因素有关。患者常常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及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出现严重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消瘦、发热等全身症状,另外也可能会有外周关节炎、口腔复发性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

  专家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没有金标准,往往需要全身和局部全面的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内镜学检查(胃镜、肠镜、胶囊内镜)、病理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通过结合反复发作或者持续的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典型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等综合判断,排除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大肠癌等可出现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方可诊断,甚至有时经过全面细致深入的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才能够确诊。

不注意健康饮食,可能引来溃疡性结肠炎

随着饮食、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我国现有数据显示,该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者老年人,性别差异不明显。在西方国家,有研究指出动物蛋白、亚油酸、糖、脂肪、酒精的过多摄入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和复发。饮食纤维的摄入减少、加工食物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认为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相反,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饮食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和进展。此外,气温变化、负面情绪(抑郁、消极)可能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有关。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缓解期患者的肠道炎症反应,减少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不利于病情缓解,且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密切,因此,患者应该高度重视日常饮食。建议食用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适量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海产品、奶制品、人参等补品以及刺激性大、难消化的食物。

病程超过20年,结肠癌风险增加10-15倍!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大部分病人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缓解,不合适的饮食、感染、不良情绪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者加重,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溃疡性结肠炎首选内科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或癌变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从病变范围来看,广泛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风险最高,其次是左半结肠型;从发病时间及病程长短来看,发病时间早(发病年龄20岁)、病程较长(超过8年)的患者癌变危险性明显增高。有数据显示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加10-15倍,因此建议8-10年的广泛结肠炎和病程15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患者每2年进行一次监测性结肠镜检查。此外,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癌变危险性明显增高,而且癌变时间明显提前,对于这类人群更要注意结肠癌的筛查。

胃好才有好未来,

小编推荐一套自测题,

来帮你判断您的胃是否安好?

○上腹疼痛:通常为阵发性的绞痛或者胀痛,疼痛程度不定,可能是隐痛,也可能比较剧烈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常常感觉恶心、口干、口臭、口苦、反胃、干呕

○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营养不良

○正常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腹部或胃部偶尔有钝痛,过一会可能会缓解

○腹泻或便秘反复交替出现

○排便时开始出现恶臭、黑便、血便情况

○经常出现反酸烧心,而且越来越严重

○严重胃痛时容易引发痉挛

○胃部有明显灼痛感,而且很难缓解

○腹胀感,或者进食少量食物后便有饱胀感

○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突然减轻

西安枫叶整合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高新区科技二路41号高新水晶城B座10楼

-

枫叶整合照护高新培训中心

高新区高新四路新纪元公园西门对面

-

水晶新天地营养膳食中心

未央区凤城八路水晶新天地10号楼

-

骊山下的院子长者之家

临潼区芷阳三路骊山下的院子售楼处西南侧

-

枫叶苑北区助老餐厅

高新区枫叶苑北区南门东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l/12514.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