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治疗 > > 正文 >

新手爸妈必看,家长最常问的新生儿问题

新手爸妈必看,家长最常问到的新生儿问题

新手爸妈刚沉浸在宝宝降生的喜悦中,但由于前期未做足功课,面对宝宝突发的吐奶、惊醒、鼻塞、打嗝总是惊慌失措、无从下手。对于一些正常的新生儿生理现象也一知半解。下面我介绍下产科病房家属最常问的问题。

一、吐奶

新生儿吐奶是常见现象。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新生儿吃奶时又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出现吐奶时我们首先需要区分宝宝究竟是溢奶还是吐奶。溢奶是指奶从宝宝的嘴角溢出来,量少,一般只有一两口;这不叫“吐奶”,属于生理现象,无须太过担心;平时加强护理,勤拍背即可。吐奶指新生儿大口大口地吐奶出来,量是比较多的。有些新生儿由于分娩过程中吸入大量羊水,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清水、粘液或少量咖啡色液体。此种情况若频繁发生,需要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治疗。外观健康的新生儿,可能由于喂奶量过多、咽下空气过多、吃奶过急、吃奶前后哭闹等引起吐奶,属生理性吐奶。如果宝宝没有存在以上的护理问题,或者以上问题经过医生或人为纠正后,宝宝仍频繁吐奶,属病理性,宝宝可能合并有疾病,不能排除是否有感染、新生儿肠梗阻、食道闭锁、肠道闭锁、幽门狭窄等可能,需及时就医治疗。

如何预防新生儿吐奶呢?首先吃奶前后就不要太折腾宝宝,比如不要吃完奶马上换尿布、洗澡;吃奶时尽量把宝宝抱起来喂,同时让宝宝尽量多地含奶嘴,避免吸吮时吞入大量空气;吃奶后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吸入进胃的空气,约15~30分钟。对于吐奶或溢奶的宝宝,拍完背后,尽量让宝宝右侧卧位,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二、生理性惊醒

宝宝睡觉总是不安稳,经常像被“吓了一跳”,怎么办?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在宝宝入睡后,受到轻微的声、光等刺激,就会有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甚至会啼哭等表现,好像是突然被吓了一跳。这种情况在1月龄以内的新生儿发生频率更高,4个月左右慢慢消失。平时宝宝睡觉的时候,家长如果觉得宝宝睡得“不安慰”,可以用小被子等卷一个温暖的小窝给宝宝,这样可稍微给予宝宝一点安慰。

三、打喷嚏鼻塞

宝宝时不时打喷嚏,有鼻塞,是不是感冒了?先说宝宝打喷嚏。新生儿刚出来与外界接触,环境并没有妈妈在肚子里那么舒适,可能会接触到来自空调的冷气或者灰尘。打喷嚏,这算是宝宝清理鼻腔的一个过程。如果宝宝没有流鼻涕,只是偶尔打喷嚏则不用过于担心。再说说宝宝鼻塞。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娇嫩,遇到刺激时容易发生鼻黏膜水肿,加之鼻腔较为狭小,在有鼻屎时狭窄会更明显,更容易发生鼻塞。单纯的打喷嚏鼻塞多在出生后2-3个月后慢慢消失。

四、打嗝

新生儿打嗝是常见的现象,目前认为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膈肌痉挛,所以打嗝的次数会比成年人多。新生儿打嗝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属于正常现象。当新生儿出现过于频繁或持续打嗝时,可能由于某些疾病导致,此时家长应寻求医生的帮助。新生儿打嗝的原因多见于冷空气吸入、进食过急、进食温度偏低。若宝宝没有其他疾病,突然发生打嗝连续出现,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应对宝宝打嗝,妈妈要注意什么?

①吃奶过程中,家长避免出现婴儿进食急、快、凉、烫

②吃奶时要讲究正确的姿势,要注意头比身子高

③母乳喂养时注意避免乳汁流得过快,人工喂奶也要避免太急,奶瓶倾斜45度角,可以让气泡跑到奶瓶底端,不会让宝宝吃进气泡而打嗝

④每次吃完奶,竖着抱起来轻拍后背,直至嗝打出来

五、生理性体重下降

很多家长都说:我明明很努力地喂奶了,我们的小宝怎么还瘦了?其实,宝宝出生的前期会有一个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宝宝会有隐性的失水——早期吸吮能力弱,进食少,排胎便,呼吸、皮肤等系统的水分丢失,导致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出生3~4天体重下降可累计达出生时体重的6%~9%。只要早期宝宝的体重下降控制在10%以内,就不必太过担心。不能硬给宝宝喂过多的奶,否则不仅适得其反,还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宝宝出生7~10天后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六、假月经、白带

有些女宝宝换尿布时会发现会阴处有白带和分泌物。这是因为怀孕期间,母体内的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引起阴道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增生。等到宝宝出生后,母体雌激素突然中断,增厚的阴道上皮和子宫内膜便会脱落,分泌出白色的粘液就是白带,分泌出血性的粘液就是假月经。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出生后3-7天,一般持续1周,多为正常生理现象,家长只需用干净的纱布从前往后轻轻擦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l/11883.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