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诊断 > > 正文 >

经络导平仪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

经络导平仪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

医院康复科金琪郑健儿

慢性结肠炎是内科常见的难治症之一,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过敏性结肠炎。它起病缓慢、病情顽固,复发与缓解相间发生,亦可呈慢性持续状态,少数病例发病急骤,病情重。我院于年5月?年11月收治慢性结肠炎30例,经经络导平仪治疗,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査确诊,曾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而到我科治疗。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8?69岁,其中30岁5例,31?50岁14例,50岁以上11例,平均43.6岁。病程3?28年,1年以内8例,1?5年11例,6?10年4例,10年以上7例。

二、临床表现:患者大便不成形,每日大便数次至10余次不等,常含脓血及粘液,多伴里急后重。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可有压痛,尤以左下腹为明显,有时可触及索状肠段。

三、治疗方法:采用经络导平仪治疗。取补泻平衡法,主穴取中脘接阴极(-),双足三里接阳极(+),时间20分钟。接着取关元接(-),双上巨虚接(+),时间2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一个疗程。

四、治疗结果:疗效标准: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完全消失者为痊愈;腹痛减轻或消失,腹泻停止或偶有烂便,粘液脓血消失者为显效;腹痛、腹泻减轻,偶见脓血及粘液者为好转;症状、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结果:30例中,治疗最少5次,最多40次,平均15.2±4.9次。有效率达93.33%,显效率为46.67%。本组患者疗效与病程的关系见附表。

附表30例患者疗效与疗程的关系

病程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1年?5年?10年年

从附表可见,对病程短的患者则治疗效果较佳,对病程长的患者则治疗效果较差。

五、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腹痛、腹泻5年,每日大便4?8次,含粘液、脓血,并伴里急后重。进食海鲜、油腻食物症状加剧。食欲差,贫血外观,明显消瘦。经纤维结肠镜检査,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曾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而就诊我科。经用经络导平仪治疗20次,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成形,日仅1?2次,食欲逐渐好转,并可进食海鲜及油腻食物,随访3年未见复发。

六、体会:本组3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后,用经络导平仪治疗有效率达93.33%,显效率达46.67%,说明本疗效法疗慢性结肠炎是行之有效的。慢性结肠炎患者生物电子存在的特殊运动“惯性”,是其病理基础,而按生物电子另一运动规律“复性”转化恢复正常平衡,能使病理细胞恢复正常。经络导平仪利用较持久(每疗程20次,每天1次)多次频繁反复治疗、高电能激导,从而使生物电子较持久地保持相对性运动平衡,取得疗效。本疗法副作用少,费用低,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经安堂

专注“无创伤针灸”的互联网现代中医服务平台

“经络导平疗法”(海外简称EBNT,即“电子导平疗法”)是“经络导平仪”将超低频的单向脉冲电能以极其安全的方式作用于人体经穴,强制疏通、激导、平衡经络和病变部位的生物电子,是对痛症、慢性炎症和疑难病症的一种无针、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物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1、源于中医。该疗法是基于中医阴阳、补泻、经络而研发的,用导电橡胶电极代替金针。最新机型将中医的针灸、推拿、气功、经络给药治疗四者合而为一,并实现中医针、推、气治疗全面电子化,中医诊断定性定量数据化和操作的智能化。

2、适用广。可治疗针灸、推拿适应范围内的多种痛症、炎症和疑难病。

3、见效快。该疗法起效很快,1-2次就能见效,容易被患者接受。

4、疗效好。多篇临床论文证实,采用导平仪治疗比单纯针灸、牵引或药物治疗显然治愈率高、疗程短、复发率低。还有在多种痛症的对比治疗中,经络导平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短波加中频综合疗法或低频磁疗。

5、上手快。该疗法操作简单,易推广。通过云端计算机系统提供配穴方案,普通人略经培训,可以治疗近百种疾病,并可同时管理3-4个病人。

6、安全高。安全电流功率极低,不破皮、无创伤,已经临床连续使用近40年,约有近千万人次的临床验证,从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几个月的孩子治疗时都无哭声;产期使用也不会出现并发症。

由于以上特点,该疗法可以实现针灸的现代化、普及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并可实现移动、远程诊疗,家庭理疗等概念。

↑↑↑长按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d/5908.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