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中,免疫抑制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免疫检查点。免疫治疗是通过解除免疫抑制、活化T细胞等方式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但同时被活化的T细胞也会攻击机体正常组织、增加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等诱发自身免疫炎症,也就是免疫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被称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全身多个系统,皮肤最常见(43%~45%),其次是胃肠道(29%~32%)、肝脏和内分泌器官(6%~8%)。(1)皮肤不良反应
皮疹、瘙痒和白癜风是最广泛的皮肤毒性,并且在接受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多数皮肤毒性疗程较为短暂,5~6周即可痊愈,基本不影响继续治疗。(2)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在消化道方面,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结肠炎,发生率为9.47%,3级及以上腹泻/结肠炎发生率为0.59%,但常常是导致免疫治疗中断的原因。
(3)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甲状腺毒性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但出现3级以上的概率很低;而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垂体炎这些不良事件虽然少见,但是却有20%~35%的可能性出现3级以上irAEs。
(4)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接受PD-1抑制剂的患者比接受CTLA-4抑制剂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
(5)类风湿性/骨骼肌不良反应类风湿性/骨骼肌毒性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持续约半小时。
既然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是由此引起,那么在应用免疫治疗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越重,是不是就代表着疗效越好呢?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相关的研究。一般通过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等相关指标来衡量肿瘤患者的治疗获益。Rogado等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用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与未发生irAEs的患者相比,发生irAEs患者的疗效明显提高。Toi等的研究显示在接受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irAEs组的ORR和PFS显著优于非irAEs组。有研究发现当irAEs发生在接受ICIs治疗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中时,OS和PFS时间更长,ORR更好。年在JAMA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PD-1单抗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都明显好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例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起效者发生了64%不良反应,免疫治疗无效者发生了34%不良反应。可以看出,免疫治疗引起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与治疗疗效似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严重程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需结合药物类型、剂量、肿瘤类型、联合用药、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来进一步证明,并不能简单的判定为不良反应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zd/1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