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中医秘方汇每日一方你和慢性鼻炎,该
疾病概况西医:慢性鼻炎是以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鼻腔检查黏膜充血,呈红色或暗红色,鼻黏膜肿胀以下鼻甲为主。中医:中医一般称为鼻鼽[qiú]、鼽嚏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病因西医:1、全身因素(1)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5)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脉管炎、囊性纤维化及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2、局部因素(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黏膜未恢复正常,而演变成慢性鼻炎。(2)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或临近感染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发生慢性鼻炎。(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及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反复发生炎症。(4)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的影响,如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鼻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3、职业和环境因素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另外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中医: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致。此病往往缠绵难愈,一则是正虚而邪恋,二则是外邪久客,化火灼津而痰浊阻塞鼻窍。因此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为本,主要包括肺、脾、肾之虚损。脾属土,为肺之母,脾虚则肺之生源化绝而肺虚;肾属水,金水互生,且肺纳气归于肾,二者互相影响。疾病表现西医:(1)鼻塞:鼻塞特点为间歇性。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塞的另一特点为交替性。如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间或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2)多涕: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偶成脓性。脓性多于季发性感染后出现。(3)嗅觉下降: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黏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黏膜受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4)头痛、头昏:慢性鼻炎多表现为头沉重感。(5)全身表现:多数人有头痛、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及失眠等。中医:临床常依症状分为肺脾气虚型和气滞血滞型。
1、肺脾气虚型
主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清稀,遇寒加重,嗅觉减退,头痛,头晕。肺气虚者兼见咳嗽痰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缓或沉细。脾气虚者兼见食欲不佳,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厚,脉濡缓。
2、气滞血淤型主证:鼻塞时间长,鼻涕多,粘黄或粘白,嗅觉迟钝,鼻内肿胀,呈桑椹样。伴咳嗽痰多,声音重浊,舌质暗红有淤斑,脉弦细或涩数。白芷银花茶缓解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王东生推荐的白芷银花茶缓解鼻炎方。处方:白芷5克,防风5克,金银花15克。方法:以上药材加水煎后取汁,加入白糖适量。方解: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其芳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的功效。防风是一种既能让人发汗又能迅速止汗的神奇草药,它以根入药,性温、味甘,是不可多得的解表中药材之一。金银花清热解毒,这三味药煎成茶喝,对感染风热的鼻炎病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慢性鼻炎属于脾、肺、肾虚寒疾病,可以用“三伏贴”穴位敷贴疗法,借助三伏贴这一外界环境阳气最重盛从而驱除体内寒邪,振奋阳气,调节机体免疫从而增强抗病能力。关于“三伏贴”的更多详细内容,还可以通过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医院对三伏贴的适应症、治疗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问题作出的详细介绍。预防保健1、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2、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以增强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3、注意改善工作环境。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强衣服。5、鼻塞时不宜强行擤鼻。6、不要用手挖鼻。7、经常保持心情舒畅。8、保持大便通畅。9、不宜长久使用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滴鼻剂。
导语:许多患有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反复泄泻,迁延不愈,很是痛苦。那么中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下。疾病概况西医:广义而言,凡是导致结肠的慢性炎症均可称为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狭义而言指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中医:中医学属于“泄泻”、“久痢”、“肠僻”、“滞下”、“休息痢”等范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和大小肠。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本病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的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病因西医:1.过敏因素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偶尔也累及皮肤。有些人对鱼类、虾、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产生过敏,这些异体蛋白进入人体产生大量的组胺物质,引发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是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的反应,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均集结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从而引起黏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2.感染因素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都能有不同程度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效果,说明该病有致病菌的作用。3.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肠炎。中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是主要发病诱因。疾病表现1.慢性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甚至带脓血。2.反复腹痛腹痛多为慢性,时轻时重,有时腹痛先于腹泻,个别人泻后痛减,有时腹痛伴有发热、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腹痛可为脐周或左下腹。3.其他表现偶尔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不常见,在大多数患者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患者(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由于长期发作,患者往往表现为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的现象,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中尤为明显。补脾固肠方缓解慢性结肠炎刘某,男,54岁,年5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3年来反复出现黏液便,脐周隐痛,便前加重,医院多次住院病未治愈,近1年稀便加重,日排便3~4次,偶尔便带黏液,但排便不畅,每次排便蹲厕10多分钟仍有排不尽感,纳差,舌红苔黄,脉沉细弦。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症(脾虚肠失固摄,湿滞腑气壅郁)方药:生晒参10克,炒白术15克,干姜15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赤石脂30克,诃子20克,乌梅20克,黄连8克,椿根皮15克,枳实30克,槟榔12克,炒莱菔子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18剂,每日1剂,每服6剂,停药2天。按:组方用理中丸配补骨脂、肉豆蔻、赤石脂、乌梅等涩肠止泻,擒而摄之;配枳实、槟榔、炒莱菔子等通导腑气,纵而宣之。便稀与便滞同时出现者多在证候虚实夹杂、正邪交夹的缠绵阶段。一般在疾病早期多湿热滞肠,当纵而通导,扭转病势由滞转通,不宜擒固;后期脾肾虚弱阶段,正虚而少邪无滞,肠滑谷流,当擒而涩肠,扭转病势由通转固,不宜纵通,只有在便稀与便滞同时出现时,方可擒而固肠与纵而通滞同时并用。预防保健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保持良好睡眠;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适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3.一般应进食相对清淡、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高脂肪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秘方汇会从各家中医(民族)医院搜集大家关心的各种秘方,并向大家分享,我们致力于搜寻真实有效的秘方。点击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一次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z/6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问医答得了溃疡性结肠炎怎么办
- 下一篇文章: 男人有病全都写在脸上,你脸上会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