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ldquo达标治疗rdq
Dr.X陪您读的第文章
炎症性肠病“达标治疗”:能否更进一步达到“疾病清除”?
文献来源:ExpertRevGastroenterolHepatol.Aug18:1-11.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观点与综述: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进展性疾病特征,从长远来看会导致肠道损伤。
目前已知,表面的临床症状不能可靠反映潜在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反,可衡量的客观指标应该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
传统的治疗理念主要将症状控制/改善作为治疗目标,但是即使在症状缓解后仍然会潜在的(亚临床)炎症活动进而导致肠道损伤,因此需要更强有力的治疗目标。
在IBD疾病领域,“达标治疗”(T2T)的原则是通过尽早控制疾病的活动,来降低肠道功能障碍、限制疾病进展并改善长期预后。
因此,建议根据客观疾病改善指标,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直到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为止。对疾病活动的严格控制,是做出正确治疗决定的关键。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UC“疾病清除”的概念。疾病清除定义为:症状缓解+内镜黏膜愈合(MH)+组织学愈合(HH)。
本文旨在对IBD“达标治疗”的最近证据进行综述,比较“达标治疗”和更严格的疾病管理方案(如疾病清除),讨论在常规临床实践中采用这种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和优势。
点击回看:”炎症性肠病“达标治疗”:能否更进一步达到“疾病清除”(上)
接上文......
一、克罗恩病达标治疗
目前,内镜检查是评估CD疾病缓解的基础。
实际上,《选择IBD治疗目标(STRIDE)》专家共识指出,内镜缓解的意思是内镜下溃疡病变消失,可以用内镜评分作为标准,对应于:
CDEIS(克罗恩病内镜严重度指数)3分SES-CD(克罗恩病简单内镜评分)≤2分当前的荟萃分析研究,支持将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CD的治疗目标。
研究数据显示,CD患者接受治疗后如果在首次内镜评估时可以达到黏膜愈合,那么在超过50周的随访区间内,93.5%患者可以维持黏膜愈合,93%不需要手术,68.9%可以一直保持临床缓解。
另外一项被称为“TopDownStepUp”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完整评估了CD患者黏膜愈合(SES-CD评分为0)的长期预后。
在治疗第2年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中,随访第3年和第4年时持续保持无激素缓解的比例达到70%的患者依然保持着持续;而治疗第2年内镜下疾病活动(SES-CD评分1-9分)的患者,这一比例仅为27.3%(P=0.03)。
此外,之前Schnitzler等人对位CD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那些治疗12周达到内镜愈合(无可见溃疡)的患者,腹部大手术和住院风险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约30%CD患者的病变局限于小肠,似乎没有看到内镜愈合对这类患者的显著获益。提示内镜下疾病评估对这类患者可能是不够的。
但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包括肠道超声、CT肠造影和磁共振肠造影[MRE])可以评估肠道的全壁愈合,这被认为是CD的补充治疗目标。
在临床试验中,基于常规磁共振结果的磁共振活动指数(MaRIA),已经成为评估CD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磁共振肠造影(MRE)的准确性很高,评估黏膜愈合的能力可与内镜媲美。
回顾性研究数据已证实,达到影像学全壁愈合的患者,在治疗1年时的住院率、手术率和治疗强化率方面均有大幅降低。
CD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的时间点至关重要。建议在治疗开始后至少3个月以后,最好在6到9个月之间进行首次内镜评估。
目前已充分证实,CD患者能否获得黏膜愈合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内镜检查时间过早,观察到黏膜愈合率较低。
最后,治疗药物监测(TDM)有助于识别需要强化药物剂量或转换治疗的患者。
目前已证明,无论是抗-TNF药物和抗-整合素药物,基于TDM强化治疗可诱导CD患者更高的黏膜愈合率。
二、能否达到克罗恩病“疾病清除”
除临床缓解和内镜愈合以外,还需要进行组织学评估,以判断“疾病清除”的问题。
关于CD组织学愈合的研究很少。由于活检采样、病变异质性和全消化道病变部位,组织学愈合(Histologicalhealing)尚未被广泛纳入CD临床试验的疗效终点。
现有研究中,采用哪种CD组织学愈合的定义仍存在分歧。
组织学愈合通常基于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估,每个评分都有不同的阈值,来代表组织学缓解。
抗-TNF药物治疗CD的研究主要基于临床缓解,绝大多数试验没有评估“疾病清除”的问题。
之前一项评估CD患者接受阿达木单抗(ADA)维持治疗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显示,32%患者在维持治疗期间组织学炎症迹象消失,但需要较高的药物谷浓度。药物浓度≥12.2μg/mL是组织学改善的独立相关因素(P=0.)。
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提供了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治疗中重度活动性CD的“疾病清除”证据。
根据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RHI),CD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第26周,获得内镜愈合的肠段中,高达91%同时达到了组织学愈合。
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回肠型CD患者内镜和组织学疾病活动的一致性达62%(k=0.)。
总之,CD组织学愈合仍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尚不清楚在不同治疗方案下实现CD组织学愈合的患者比例,并且对于CD组织学愈合的明确定义尚未获得广泛共识。
上述数据表明,组织学愈合应作为CD的辅助治疗目标,而非单独的治疗目标。
三、克罗恩病达标治疗:真实临床实践
目前,还缺少克罗恩病“达标治疗”的真实临床数据。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因素可能会限制“达标治疗”策略的应用。
对于临床应答的评估,患者报告(PRO)是经过验证的标准化问卷,用于衡量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应答。
当前,PRO正在被纳入临床试验标准,但还并未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实际上,PRO是日常临床实践中实施“达标治疗”策略非常有效的工具。
之前的CD疾病活动评分(CDAI)不是客观标准,也无法从患者的角度捕捉疾病影响,而且使用复杂耗时。
而PRO中纳入了患者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内容,是临床评估非常好的补充。未来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PRO在治疗决策(优化治疗或转换治疗)方面的价值。
为了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使用PRO评估CD疾病活动,需要对患者和医生进行培训。
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达标治疗”更深层次整合主观疾病判断(症状)和客观疾病依据(炎症病变),使临床试验的结果得到更好的解释。
最近,一项荷兰的医生调研项目发现,不到一半的消化科(47.3%)医生表示CD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实现和维持深层缓解(症状、炎症标志物和内镜缓解)。
对于黏膜愈合,66%定义为肉眼观察“黏膜正常”,18.1%使用CDEIS评分,9.6%使用SES-CD评分。
同一项研究中,有22.6%的消化科医生认为组织学缓解可以作为IBD的潜在治疗目标,39.5%的医生认为,IBD“深度缓解”应该包括组织学缓解。
考虑到结肠镜检查和磁共振肠造影(MRE)的成本和侵入性,有研究在60例CD患者中比较了肠道超声与MRE和内镜检查的准确性,显示肠道超声对溃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
在现实临床实践中,肠道超声可用于CD诊断,可以降低内镜检查侵入性风险,同时降低费用。
无论是“达标治疗”还是“疾病清除”,对不同CD治疗目标的准确定义和验证,有助于该治疗策略和目标能更广泛地被应用。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本文第三部分:溃疡性结肠炎“达标治疗”和“疾病清除”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z/12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夜尿牌频繁是肾和膀胱出了问题
- 下一篇文章: 第一个发现的细胞内第二信号cAMP信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