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两文30分NatureReview
今天是第期日报。
NatureReviews:乳糜泻如何影响全身健康(年度回顾)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乳糜泻患者表现出认知障碍(如更慢的反应时间),焦虑、抑郁、自残想法的比例更高;②即使近年来的乳糜泻诊疗得到显著改善,乳糜泻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仍显著高于对照(HR=1.21),死亡风险的增加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关;③无谷蛋白饮食治疗无法在分子水平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一些微量营养素及维生素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仍较低;④未诊断/治疗的乳糜泻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胃肠道外癌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Updatesonsystemicconsequencesofcoeliacdisease11-16,doi:10./s---0
2年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强调了乳糜泻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样疾病,可造成长期严重的健康后果,包括胃肠道外的症状。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年度回顾文章,对2年发表的几篇重要的乳糜泻系统性症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乳糜泻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认知障碍、焦虑及抑郁等风险;未接受治疗的乳糜泻患者有着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胃肠道外癌症的风险;乳糜泻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升高。(
szx)NatureReviews:一文读懂如何治疗乳糜泻(综述)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目前,无谷蛋白饮食是唯一有效的乳糜泻治疗手段,但可能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并降低生活质量,且有时疗效不佳;②对乳糜泻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催生了一些新兴疗法,包括:使用螯合剂或肽酶隔绝或去除胃肠道中的谷蛋白、阻断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活性;③可降低肠道上皮通透性的拉瑞唑来已进入临床3期研究;④另外,基于谷蛋白多肽的恢复患者对谷蛋白的免疫耐受、利用IL-15单抗等靶向谷蛋白诱导的免疫活化等治疗方法也在探索中。
Currentandemergingtherapiesforcoeliacdisease11-20,doi:10./s---1
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乳糜泻的唯一治疗方法——无谷蛋白饮食,并讨论了无谷蛋白饮食的问题所在,同时概述了一些潜在新兴疗法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
szx)受NF-κB信号调控的特定lncRNA促进肠道炎症Gut[IF:19.]
①在小鼠中鉴定出在一种新型lncRNA——NAIL,受到NF-κB信号的调控;②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炎症部位,NAIL的表达显著上调;③在NAIL启动子区域缺失NF-κB结合位点的(mNAILΔNFκB)小鼠中,TNF-α及IL-1β等受NF-κB调控的炎症因子的表达被抑制;④mNAILΔNFκB小鼠的DSS诱导结肠炎显著降低;⑤机制上,NAIL导致Wip1的失活,抑制后者对p38激酶及NF-κBp65亚基的负向调控作用,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向炎症区域的招募及炎症基因的表达。
NAIL:anevolutionarilyconservedlncRNAessentialforlicensingcoordinatedactivationofp38andNFκBincolitis11-25,doi:10./gutjnl-2-
NF-κB是炎症疾病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受到NF-κB信号调控的lncRNA——NAIL,在小鼠及人中保守存在。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炎症部位可观察到NAIL的表达上调;而在小鼠中,NAIL通过导致Wip1失活,促进p38激酶及NF-κBp65亚基的活化,从而促进结肠炎的发生发展。(
szx)智发朝团队:胚胎干细胞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或可治疗结肠炎Theranostics[IF:8.]
①从人类胚胎干细胞获得表型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T-MSCs),静脉注射给小鼠可减轻急性和慢性DSS诱导结肠炎症状;②静脉注射后,T-MSCs主要分布在肺、肝、脾;③治疗组IGF-1水平升高,且IGF-1是在再生期升高,腹腔注射IGF-1受体抑制剂可抑制T-MSCs的抗炎活性;④治疗组结肠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于对照组,且IGF1R-PI3K-AKT通路上调;⑤T-MSCs移植有助于结肠细胞的完整性,促进外源性代谢;⑥体外IGF-1刺激可促进结肠细胞和类器官的生长和增殖。
Embryonicstemcell-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promotecolonepithelialintegrityandregenerationbyelevatingcirculatingIGF-1incolitismice10-30,doi:10./thno.
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具有免疫调节和营养功能,在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但疗效受限于组织来源、供体条件、分离和扩张方法等影响。医院智发朝与团队在Theranostics发表文章,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T-MSCs)可改善小鼠的结肠炎症状,而且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提高小鼠IGF-1水平,促进结肠上皮的修复和再生。研究提示,T-MSCs或是治疗IBD的潜在细胞来源。(
爱的抉择)医院:营养素如何引起肠系膜血管舒张?在肠炎中有何变化?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IF:7.73]
①葡萄糖、钠和甘露醇通过高渗作用诱导人和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进行内皮依赖性舒张,且具有剂量依赖性;②这种高渗诱导的血管舒张作用可被TRPV1、IKCa和SKCa通道的选择性阻断剂完全抑制;③葡萄糖通过内皮细胞的TRPV1通道显著刺激Ca2+内流,可被TRPV1的选择性阻断剂和shRNA敲低消除;④辣椒素对葡萄糖诱导的血管舒张有协同作用,营养诱导的高渗还激活NKA和NCX,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2+内流;⑤葡萄糖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小鼠结肠炎中受损。
Nutrient‐inducedhyperosmosisevokesvasorelaxationviaTRPV1‐mediatedendothelium‐dependenthyperpolarizationinhealthyandcolitismice11-09,doi:10./bph.
饭后,大量的血液灌流重新分配到肠系膜循环中,餐后营养素可诱导肠系膜血管舒张,但是其机制以及这一过程是否参与结肠炎的发病,目前还不清楚。陆军医科大学医院的董辉及其团队在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发表文章,发现营养素诱导的高渗作用,通过TRPV1/Ca2+/EDH通路导致内皮依赖性肠系膜小动脉舒张,从而有助于粘膜血液灌注,但这一过程在结肠炎病理过程中发生损伤。研究提示,TRPV1/Ca2+/EDH通路或可以为慢性结肠炎和肠系膜缺血等低灌注的胃肠道疾病,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爱的抉择)Nature子刊:COPD患者的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变化NatureCommunications[IF:12.]
①COP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有个菌种与健康人群差异明显;②链球菌属和毛螺菌科中的一些特定菌种与COPD患者肺功能减退密切相关;③非靶向性代谢组学揭示,在COP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差异中,46%来源于脂质,20%来源于异型生物质,20%来源于氨基酸;④绘制出副血链球菌B与N-乙酰谷氨酸等13种COPD相关代谢产物的疾病相关网络;⑤在一项含38个样本的验证队列中,再次证实了COPD相关肠道菌群中链球菌科的富集。
Disease-associatedgutmicrobiomeandmetabolomechanges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11-18,doi:10./s47---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表现为持续的肺部炎症,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案。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肺部菌群能加剧疾病进展,但肠道菌群的作用仍不清楚。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COPD患者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多组学测量和整合关联分析,发现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差异显著:COP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同时,链球菌科在COPD患者中显著富集,并找到了与其密切关联的N-乙酰谷氨酸等13种代谢产物。该研究首次在肺部菌群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肠道菌群对于COPD疾病进展具有一定的贡献,助力于寻找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szx)长尾黑颚猴感染SIV期间的菌群变化Microbiome[IF:11.]
①分析南非各地严重感染SIV的长尾黑颚猴的粪便、直肠、阴道和阴茎菌群;②地理位置,年龄和性别影响身体不同部位的菌群组成;③根据组成及功能的不同,粪便菌群可分为3种肠型,阴道菌群可分为2种阴道型;④部分粪便菌群分类群与血浆中的特定细胞因子水平相关;⑤感染慢性期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组成和功能改变,急性感染期的粪便菌群发生可逆性变化;⑥基于粪便菌群组成可较准确地预测SIV感染状态(特异性0.97,敏感性0.50)。
Shiftsinmicrobialdiversity,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j/12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炎症性肠病科普17
- 下一篇文章: 针刺蝶腭神经节是治疗多种鼻部疾病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