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开分院,这家老牌三甲已经实验了十年
导语:浦江之源,医院已经在远郊办院上积累了十年的经验。十年历程中,自然有各种艰难险阻、辛酸苦辣,所有的付出,医院远郊发展的成功范例,医院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者:黄祺
来源:新民周刊
年在松江铲动第一锹土时,医院南部的建设者们,是带着理想和情怀来的。
黄浦江,在上海市区划出优美的弧线,代言着上海这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一路向东汇入长江直到东海。如果我们调转方向,顺着黄浦江向西南追溯,几十公里后,黄浦江越来越纤细,直到她的源头淀山湖。上海市松江区,刚刚发源不久的黄浦江曲曲折折地流过这片土地,这里是上海市成陆时间最早的区域,也就是说,当松江开始出现沼泽、沼泽慢慢形成陆地,后来又有了人的活动并出现文明时,上海的其他地区,可能还是一片荒野。松江孕育了上海地区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位于长三角腹地的松江,自古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人才荟萃。因此,松江也被誉为上海的文化之根。
十年前,在上海的文明之源,医院新院区拔地而起,“全新”医院指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理念和管理方式。新千年后,医院饱受诟病,一些人只顾抱怨,而另一些人,却试图做一些尝试,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职业尊严。
今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发言,前所未有地将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提升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高度。他特别强调,医改进入深水区,要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在分级诊疗制度、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未来将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政医院的期许,正是医院管理者的目标,在浦江之源,医院医院回归它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攻坚克难、学术引领和主导区域协同发展的天然责任。
十年后,新松江路号,当年种下的香樟树苗,已经三四米高,一条医院绿地间穿过。作为上海落户远郊医院,十年间,医院倾心开垦南部(松江院区),新“萌芽”的松江院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成长、成熟。不过,医院管理者对于南部的建设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做的,医院的沉疴旧疾,用现代管理方式,医院效率,最终带动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假以十年,何事不成?”这是医院院长王兴鹏常常提起的一句话。当年,医院是以这样的自信和决心来到松江的,现在,医院南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一个医院管理“作品”,在浦江之源展现出不一样的生机。
综合医改的实验田
医院是家“百年老店”,在上海最繁华的外滩不远处驻留了年,它为何会将自己的新院区选址在距离上海市中心50多公里的松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年。这一年召开的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做出了“医疗资源向郊区转移”的战略规划。松江作为当时市政府规划的“一城九镇”中唯一的“城”,战略位置举足轻重。松江坐拥沪杭铁路、沪杭高速、沪青平高速等交通干道,是人口导入区,但医疗资源却相对薄弱。城市人选择居住地,首先考虑的就是医疗和教育资源,松江非常需要一医院。
医院决策者以长远的眼光和过人的魄力,做出了去西南郊区“垦荒”的决定。
十多年前,医院还没有一家“开”到郊区,医院就这样成为了优质医疗资源填补郊区医疗洼地的探路者。
做探路者,不容易。松江区副区长于宁,作为最早与医院接洽新院建设事宜的人,对“南部”落地的不易非常清楚。“医院决定来到松江时,整个新城还是一片农田,到处都是工地。”于宁回忆说,由于距离太远,轨道交通也没有完工,医院职工到南部上班,自然很困难,医院方面一次又一次地带职工到松江,让大家看现状、讲愿景,“光我前后就接待了近40批医院职工代表,介绍松江发展愿景、文化历史……”经过长期的沟通,最终,医院,医院职工达成共识,上海第一家建设在医院新院区破土动工。
新院区从规划开始,就从没有因为地处郊区,而降低标准,管理者的要求不是要建一家“分院小弟”,而是与位于虹口的市一老院区具有同样技术实力和服务品质的全新现代化院区。
后来的发展证明,医院南部的建设理念不仅契合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回应了卫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上的要求。医院运行3年后,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医疗资源布点调整列入本市新医改近期重点工作,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项目——上医院“5+3+1”建设工程,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医院南部的开拓性实践,为政府在相关工作领域的重要决策提供了依据,医院到郊区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现代化+研究型
医院、大医院林立的上海,再建造医院新院区,而且还是开在远郊,没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成功的。医院南部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研究型”。院长王兴鹏解释说,“现代化”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上的现代化。硬件现代化,医院的就医环境要适合现代病人的要求,这是基本的要求,最容易实现。难的是软件上的现代化。软件现代化,除了医疗技术的现代化,还要从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上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对于“研究型”的定位,王兴鹏介绍说,医院在年的历史上,医院发展的早期,曾经创造过多个医疗技术上的上海第一、全国第一,医院有着浓厚的科研传统,因此,松江新院区虽然地处郊区,却并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临床治疗,而是会发展以临床为基础并能促进医疗发展的研究。
当然,医院,过硬的医疗技术是第一衡量标准,刚刚10岁的医院南部,已经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去年,一例国内年龄最小幼儿肝移植术后ERCP治疗(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的成功,体现出医院南部的综合技术能力。接受治疗的是只有3岁的病人,小病人因“胆道蛔虫病”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孩子父亲捐肝,让孩子接受了亲体肝移植手术。在医院普外科肝移植与消化内镜诊治团队的协作下,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手术后患儿的生命得到了保障,术后的肝功能检查却发现,小病人发生了肝移植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胆管吻合口狭窄。为明确病因,需要对患儿行ERCP检查。诊断性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金标准,治疗性ERCP亦在成人的胆胰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不过,儿童消化道管壁较薄且管腔较小,本身操作难度就大于成人;加上专用于小儿的十二指肠镜在国内鲜有应用,成人十二指肠镜管径相对较粗(镜身直径11-12毫米),增加了操作难度,而患儿刚行肝移植术一周更是增加了操作风险。
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和麻醉科等多个学科合作下,医生在吻合口处置入支架以解决梗阻问题。经过治疗,小患者肝功能逐渐好转。这个病例创造了幼儿肝移植后ERCP治疗的国内最小年龄纪录。
除此之外,医院的急诊危重病学科倡导多学科合作(MDT)模式,年抢救成功上海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患者;妇儿临床医学中心下属辅助生殖医学科年完成全国首例利用单精子冷冻技术获得妊娠并足月分娩;儿内科年成功实施14月大婴儿肝移植术中血透和术后连续性血液净化;新生儿科年成功为一例出生体重克的早产新生儿施行松江区域第一例PICC置管术。心内科年成功为目前已知年龄最大患者(岁)高龄患者实施起搏器植入术。
十年来医院南部众多的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多项空白而且也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引领了技术的发展。
年1月,医院在南部正式建立临床转化研究院,重点聚焦肠道微生态组学与慢性重大疾病、肿瘤细胞代谢、临床免疫学等领域。其中王传贵教授团队年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三年前,医院内分泌医院,开展了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转化医学研究。对当地45岁以上多例常住居民糖代谢异常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将研究视角独到地放在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这在国内尚属先试先行。人体共生微生物与机体健康关系密切,其结构失衡在代谢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肠道菌群的异常发酵可能是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的触控点。中国糖尿病人数全球排名第一(1.09亿),糖尿病及其合并的心、脑、肾、视网膜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国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至今国际上对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流行尚无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该研究创新性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膳食干预调控代谢紊乱,可谓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此外,医院南部的研究团队还在国内较早开展创新项目——粪菌移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项目。这个看起来十分“重口味”的科研课题,的确让人脑洞大开。科研人员将健康成年人的粪便经过分离纯化处理,运用肠镜的方式,灌注给病人,将疾病扰乱的肠道微生物替换成健康的肠道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医院,要有自己的看家本事。”王兴鹏说,医院不能整天盯着门急诊数量,临床科研上也要有“看家本事”。唯有如此,才能应对未来医疗服务市场的变化,履行好医院的职责。
服务流程的现代化对于患者的就医体验来说也非常重要。依靠信息技术,医院南部门诊实现专家门诊全面预约和三级候诊制,患医院,避免了长时间的等待。一级候诊在大厅,二级候诊在诊区,三级候诊在诊室。通过开设咖啡吧、钢琴吧、茶吧、健康小屋、互动式健康科普电子屏等服务项目,让病人的候诊时间不再枯燥无聊。
排队付费也是患者看病时头疼的事情,医院南部如今已经可以做到非现金支付,扫一扫支付宝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y/9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此物竟是quot三高quot克星
- 下一篇文章: 2017年生命时报火热征订中订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