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原因 > > 正文 >

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概念

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第12期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特殊的肠道炎性疾病,其具有“三高二低”的特征(患病率、致残率和癌变风险高,治愈率和发病年龄低)。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且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炎症性肠病成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疾病。其治疗方式仍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很多新型药物及对传统药物新的治疗观点,由此也衍生出新的治疗策略。

1 炎症性肠病的精准治疗

目前炎症性肠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主要困境包括早期诊断率低,缺乏个体化筛查分子指标;分类不准确,缺乏精确分型的依据;治疗效果欠佳,缺乏抑制炎症进展的有效手段。炎症性肠病患者常需终身服药,部分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使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或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免疫制剂维持缓解已经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惯有思维。然而,两项对比单独使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单独使用咪唑硫嘌呤和联合使用两类药物疗效的随机双盲试验,分别针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和重症克罗恩病,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双药治疗,其疾病缓解率都不甚乐观[1-2]。新近有IL-12拮抗剂、IL-18拮抗剂、INF-γ单克隆抗体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制剂的使用,疗效尚待观察[3]。目前,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常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决定。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有赖于建立炎症性肠病的精准化诊断与治疗体系。

炎症性肠病的精准化诊断与治疗体系是指在治疗实践中,可以从选择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患者、正确用药时间,正确给药途径,逐渐落实到疾病的标准化治疗和管理。

1.1 正确的药物及剂量

检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预判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及毒性,比如应用硫嘌呤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前进行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methyltransferase,TPMT)检测就是其中一个优秀案例。目前,应用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时,在WBC计数正常的情况下,通常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治疗剂量。这个增量策略需要数周的监测,而且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疗效。TPMT状态检测(包括TPMT基因检测和TPMT活性检测)可以取代这个增量策略。其检测结果显示:TPMT酶活性正常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最大剂量的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治疗,患者仅需要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达到6-巯基嘌呤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频繁的血液检测和降低用药剂量(TPMT基因杂合子患者中)[4]。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硫嘌呤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前进行TPMT检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TPMT检测在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至少可以减少10000美元/例的医疗费用[5]。这些研究结果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并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直接推荐。

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时,血药浓度测定及药物剂量调整显得格外重要。由于硫嘌呤类药物的最大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因此,用其治疗炎症性肠病时用药后常规监测全血细胞计数。目前尚无常规推广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Dubinsky等[6]和Osterman等[7]进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6-巯基嘌呤浓度>235pmol/8×108RBC,药物疗效更好,临床缓解率更高。而6-巯基嘌呤浓度>5700pmol/8×108RBC,肝脏转氨酶会明显升高,肝脏损伤程度会加重。但上述研究结论由于缺乏大型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验证,暂时未被治疗指南纳入规范。

1.2 正确的患者和用药时间

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的整体策略中有“升梯”和“降梯”两种模式,选择何种药物常依照主诊医师的判断。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可以降低克罗恩病的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激素用量[8]。目前可以用于临床决策(是否应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的因素包括:临床危险因素如吸烟、发病年龄早、狭窄性或者瘘管型克罗恩病、伴有肛周疾病、首发症状为肠穿孔以及克罗恩病术后早期复发;内镜下活动性炎症;基因标志物如易感基因NOD2、自噬相关基因16L1;血清学标志物如炎症性肠病相关的抗体[9]。目前,尚无可以用于炎症性肠病危险分层的模型。上述临床和内镜指标数据是目前最好的能够用于指导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免疫制剂治疗高危患者的循证医学依据。

1.3 基于患者的疾病自身管理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炎症性肠病近年来才受到重视,医院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不够。虽然国内很多专家都在大力推广、宣传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患者能得到炎症性肠病专家的诊断、治疗、随访的机会有限,多数患者会被冠以“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肠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即使疾病被确诊,后续药物治疗和随访也存在困难。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症状以及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试剂盒监测疾病活动度,然后定期与医师进行互联网或电话随访。与对照组比较,基于患者的疾病管理其依从性更好、门诊就诊次数更低,而且疾病缓解率更高、复发率更低[10-11]。因此,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监测、管理是安全有效的方式,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疗成本。

1.4 精准治疗的未来

目前临床医师可应用有限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使部分患者在某些药物的选择上获益。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力推动了疾病精准医疗项目。目前,克罗恩病的诊断分型大多使用蒙特利尔临床分型(即ABL分型),基于临床指标(发病年龄、发病表现类型、发病部位)进行划分。然而,这种分型仅用于克罗恩病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选择、预后判断具有局限性,无法满足疾病治疗的需要。精准医疗基于分子诊断,从分子水平阐释发病机理。在分子诊断时代,期望进一步探索用于发现炎症性肠病的分子诊断标志物(早期诊断)、用于评估炎症性肠病预后的分子分型标志物(疾病分型层)以及用于治疗的分子靶向标志物(特殊治疗)。

2 炎症性肠病的干细胞治疗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表现的疾病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因其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能力,成为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一种新选择,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   

粪便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虽然尚未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普及,但其应用前景较好。因粪便的制作、受者的选择、供者的选择都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结果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因此,目前该治疗方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粪便的标准制作,如能将粪便移植所需的标准化菌群制作成胶囊并经口摄入,将会大大加快此项治疗的推广与普及。

4 结语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前仍为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炎症性肠病个体化的管理需要明确诊断和精准分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细胞治疗和菌群治疗是炎症性肠病两大新兴的治疗模式,发展迅速,特别在处理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时显露出优势,有望突破控制这种不可控性的炎症进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10-06)

(本文编辑:赵蕾)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y/672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