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原因 > > 正文 >

小小耳豆作用大

导读:耳穴在耳朵的排列就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部,胸部及躯干在中间。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点,这些反应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耳穴疗法来起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人们喜欢做足疗是因为脚部有很多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达到保健功效,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脚,却不知道耳朵,耳朵上也有很多的穴位,一些老中医就是运用耳穴疗法让病人不吃药不打针就能痊愈,这是一种相当简便安全的疗法,那么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耳穴疗法呢?

一、主要适应症包括:

①各种疼痛性疾病:耳穴治疗最大特点是止痛,对疼痛疾病疗效最显著。

可用于各种风湿免疫类疾病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扭伤?切割伤?骨折?烫伤等外伤性疼痛,日常用于减少或代替止痛麻醉药,五官?脑外?胸?腹?四肢等各种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麻痹后的疼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

②各种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气管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颈炎?睾丸炎?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

③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红斑狼疮?风湿热?荨麻疹?药物疹等?

④内分泌代谢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甲状腺炎?尿崩症?垂体瘤等?

⑤功能性疾病:如失眠、内耳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性功能障碍?眼肌痉挛?面肌痉挛?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小儿多动症?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内分泌失调等?

⑥预防保健作用:可用于感冒的预防;预防晕车?晕船;此外,还具有美容?减肥,催产?催乳?戒烟?解酒?解毒等功效?

二、禁忌症

①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止耳针?

②耳廓冻伤或有炎症者,禁止耳针?

③过度疲劳或身体极度衰弱者,禁止耳针?

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重度贫血的患者不宜耳针?

⑤耳廓上有湿疹?溃疡等,不宜耳针?

三、具体操作如下:

1、准备用物:75%医用酒精、王不留行籽、棉签、镊子、探针(可用棉签代替)、耳穴模型(初学者用)。

2、取穴:1、可通过中医辩证取穴;2、对症取穴;3、通过查找耳穴阳性反应点取穴。

3、消毒:用75%医用酒精消毒整个耳廓。

4、压丸:用镊子将药丸贴在所选取的穴位上,每次选穴建议在3-5个内。

5、按压药丸、加强刺激:指导患者不定时的用手按压药丸,使局部产生酸、胀、麻等感觉为妙。3-5天更换一次穴位。

(以上疗法介绍,请在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耳穴压丸疗法能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患者可在不定时地对敷药处按压以加强刺激,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无痛,副作用少,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尤其适用于老年、儿童及惧痛者。是居家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陈阿姨中风后双下肢乏力、活动欠利为主,而且大便艰涩难排,经辨证取穴,行贴耳穴疗法四次(3天更换一次)后,陈姨满心欢喜地说大便较前通畅了,走路也有劲了。

张大爷经常自觉腹胀,胃纳欠佳2月余,经辨证取穴,予行贴耳穴治疗五次(3天更换一次)后,诉腹胀基本消失,胃纳较前明显改善。

另外,耳朵上的穴位比较复杂,普通人可能掌握不好精准的穴位,手头也没有可以利用的药丸,但若有打嗝、牙痛的小病以及紧急情况下,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你缓解病痛和辅助治疗,自己动手就可以做到哦。

失眠要按上下耳窝

失眠,中医称“不寐”,大都由心、脾虚弱及肝气不畅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耳窝中的“脾”“肝”穴位。

牙龈肿痛按耳垂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

心绞痛按下耳窝

经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

打嗝按上耳窝

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多是由于脾胃虚弱,以及暴饮暴食引起胃气上逆所致。

四肢疼痛揉耳轮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y/505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