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饮食 > > 正文 >

蔡淦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特色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黏膜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因素和肠道免疫异常密切相关。本病属中医学“痢疾”“腹痛”“泄泻”“便血”“滞下”等病证范畴。吾师蔡淦系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执教近五十载,在中医脾胃病及内科杂病诊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学术经验。现将蔡教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中医智库医心医意说明:蔡淦为上海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治疗本病颇有心得,本文可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范文。

1 审证求因,“脏阴有寒,腑阳有热”

本病初起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复因过食辛辣、肥甘、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从而导致脾气亏虚。脾虚失运,肠道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则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熏灼脉络,血溢脉外,或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则便下脓血。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脾气益衰,难以化生气血精微,肌体失养,则消瘦、乏力。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下利无度,脾阳虚损,则病情缠绵难愈。脾病及肾,致脾肾两虚,阳气衰微,则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形寒腹冷、腰膝酸软、脉象沉迟等征象。

根据以上的发病特点,蔡教授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当遵从清代叶天士“脏阴有寒,腑阳有热”理论,即脾肾虚寒为本、大肠湿热为标、寒热虚实错杂;本病病情多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久病入络”,肠络瘀滞,常导致气虚、血瘀、湿热、气滞相互影响。综上所述,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寒热交错之证。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乃湿热毒邪蕴结肠道;寒因阳气温煦不足,热为湿热熏蒸肠腑。

2 “三观”辨治,标本缓急、寒热虚实各有所施蔡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张“三观”辨证,即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所谓整体观,即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本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需从整体来认识疾病的病机。动态观则是强调辨证论治,治法方药随患者病情的变化而更换,不能机械地固定方药,而是应该“法随证转”“药随法变”,灵活运用。平衡观是指用药时要遵循清代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学术思想,虚实同理,寒温相适,气血兼施,以平为期。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疗重在祛邪,以清热燥湿、行气解郁、化瘀止血为主;慢性迁延期以本虚为主,治疗重在固本,以调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法。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补虚泻实,寒热兼顾,温清同用,气血兼施。

2.1 急性发作期 症见利下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壅滞大肠,湿阻气机,热伤血络;治以清利大肠湿热,佐以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葛根芩连汤加减。诚如刘河间所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其中利下赤多白少、舌苔黄腻者为热重于湿,用药当以清热燥湿为主;利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者为湿重于热,应适当减少方中性味苦寒的清热药物。此外,蔡老针对肠腑湿热选药时喜用凤尾草、马齿苋,认为两药与苦参、秦皮、白头翁等清热泻火燥湿药比较,具有苦寒不伤正的优点;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应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等法结合使用,切忌单纯收敛固涩,以防瘀血内存,变生他证。

2.2 慢性缓解期 症见大便黏冻或见不消化食物,无脓血;伴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或见肢冷便溏;舌苔薄腻,脉濡细;证属脾气虚寒为主,运化无力,湿浊内盛;治仿“休息痢”,予以健脾温中、益气扶正为主,方选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合连理汤加减。病情迁延,久病及肾的患者,尚需温补脾肾、益气养血,酌加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等。

3 内外兼治,肠外表现不可忽视

本病肠镜检查,一般可见有结肠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出血、血管纹理模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表现,与体表溃疡相类似。因而对于病变范围在降结肠以下的患者,应配合灌肠方法,仿中医外治法之旨,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能充分发挥作用。蔡教授常用参三七、白及、马齿苋、鸡冠花等药物组方,煎汤灌肠,并合用中成药锡类散、云南白药(或参三七粉);内疡外治,祛瘀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以促进局部黏膜修复。

溃疡性结肠炎尚可见有诸如关节、口、眼等部位的肠外表现,如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以及虹膜炎、结膜炎等。此类症状不是本病的典型表现,较为少见,有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蔡淦教授非常重视本病肠外表现的诊治,主张应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突出辨证论治的特色。如关节疼痛固定不移者,属中医“痛痹”范畴。《类证治裁·痹证》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日久,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寒湿外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对此,蔡教授常以《金匮要略》乌头汤或乌头桂枝汤加减,以通阳开痹、祛寒胜湿、缓急止痛。游走性关节疼痛的患者,属中医“行痹”“历节”范畴。《景岳全书·杂症谟·风痹》云:“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其病机多由久病脾虚,气血不足,肢体失养,风邪夹寒湿等邪气侵袭,痹阻经脉,血气运行不畅所致。由于本病病邪以风邪为主,所谓治风先治血,故在祛风散寒除湿的同时,予养血祛风以治其本,方剂多选用大秦艽汤加减。对于有虹膜炎、结膜炎等肠外表现的患者,病机多为肝肾不足、阴血亏虚、风热上扰,故佐以滋养肝肾、祛风清热之法,方药如二至丸、杞菊地黄丸之类。

4 验案举隅

顾某,男,73岁。初诊日期:年7月23日。主诉:反复便血8年余,近7天便血又作。患者于年开始出现大便夹鲜血,于外院就诊,经肠镜检查诊断为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行手术切除部分结肠;术后仍大量鲜血便,予激素、止血药物治疗后血止,其后反复出现便鲜血,常服激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但效果不佳。7天前便血又作,鲜血裹挟大便,日行7-8次;恶热汗出,倦怠乏力;纳可,寐安;舌胖、苔薄黄,脉沉细。复查肠镜提示: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伴少量渗血,全结肠型,假息肉形成。中医诊断:便血(近血);辨证:脾虚,湿热下注大肠;治法:健脾清肠。①口服药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广木香6g,川黄连3g,葛根15g,黄芩10g,凤尾草15g,马齿苋15g,生地榆15g,槐花9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②灌肠药处方:参三七6g,白及6g,马齿苋30g,鸡冠花15g。上药浓煎ml,加锡类散2支,保留灌肠,每日1次。患者以上述方药随证加减治疗半年,便血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中医智库医心医意说明:本病爆发者,少数部分病情凶险,宜中西医结合,平时以中医药治疗为优。

原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11期,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







































青海白癜风医院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s/7295.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