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由于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结直肠癌低,发病模式呈“慢性炎症→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其病死率约占UC患者的15%。
那么,影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在临床中应如何更好地监测这些危险因素?围绕以上问题,“消化界”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吴开春教授做了详细解答。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结直肠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长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对全国15医院就诊的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0.81%。
据报道,欧美国家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5%,韩国约为2.8%,印度约为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吴开春教授认为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过去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较低,长程、重症患者较少,数据比较匮乏。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的逐渐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可能要比现在的数据高。
(2)治疗水平的提升、生物制剂以及5-氨基水杨酸的早期使用、患者依从性的提高等也使得癌变的发生率越来越低。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在临床中如何更好地监测这些危险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危险因素能有效区分低风险和高风险癌变患者,从而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监测,降低癌变的发生率。多因素分析研究显示,诊断时年龄大、病变范围广、累及全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大,另外,病程长(超过10年)、反复发作、有结肠癌家族史以及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吴开春教授认为,应加大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UC患者的癌变监测力度,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吴开春教授谈到,要想更好地监测这些危险因素,首先,患者要有定期监测的意识,部分患者因无明显症状,就认为无需进行定期监测,而往往等到发现癌变时已经发展为晚期。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病程、病变范围、病理炎症程度以及合并疾病等情况制定具体的癌变监测方案。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起病第8~10年时要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如病程大于10年的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测查看结肠黏膜状况;没有癌变危险因素的低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则可以5年进行1次内镜监测,而具有癌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每1~2年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吴开春教授认为,患者具有的癌变危险因素越多,监测的频率就越高。例如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应从诊断之日起进行结肠镜筛查,若发现有可疑病变,每半年甚至更短的间隔时间就要检测一次,一旦检测出有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或者上皮内瘤变,则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
利用分子标志物的监测来发现早期病变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早期诊断。吴开春教授表示,寻找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特异度与灵敏度高的分子标志物进行早期癌变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色素内镜在癌变的监测中具有什么价值?
不典型增生是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其主要通过内镜检出。定期内镜检查不仅是临床普遍采用的监测癌变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方法。既往指南建议白光内镜下每隔10cm肠段分4个象限随机取活检,总活检数不少于33块。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操作困难、工作量大且检出率较低,更重要的是会对肠道造成一定的损伤。
色素内镜是指应用特殊色素染料(亚甲蓝或靛胭脂)对肠道黏膜进行喷洒,使得病灶与周围正常黏膜对比更加明显从而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楚的内镜技术。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不典型增生病灶的特点是多灶性和弥漫性,而且很多病灶的病损形态轻微、平坦呈非息肉样,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很难被发现,而色素内镜可以帮助发现和鉴别一些细微的病变,尤其是一些扁平的非隆起性病变。
多项研究表明,与白光内镜相比,色素内镜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不典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因此,目前国际指南推荐使用色素内镜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靶向活检以监测不典型增生和结直肠癌。中国研究数据也表明,色素内镜下的靶向活检不仅操作简单、减少了工作量,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监测和早期诊断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血清学标志物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既往研究表明,血浆SEPT9甲基化是结直肠癌患者特异性标志物,其甲基化水平随着结直肠癌病程进展而不断升高;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可促进全基因组的整体甲基化,但在不同肿瘤中特定基因甲基化作用并不一致。
近期,吴开春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病变进程的不同阶段,DNMT3b的表达与SEPT9基因甲基化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DNMT3b高表达可能是SEPT9基因甲基化前重要的分子事件,在结直肠癌早期病变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吴开春教授表示,肠镜检查有很多不便之处,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DNA的甲基化水平,尤其是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或许是未来癌变监测的一个新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s/14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几颗冷藏杨梅,医院抢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