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华侨上了日军屠杀名单
五万华侨上了日军屠杀名单
位于本日新加坡美芝路上的日本占据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日军占据新加坡后实行屠杀的场面。“大检证”幸存者傅新春。“大检证”幸存者韩锦光。陈嘉庚儿子陈元济(右)、孙子陈君宝接受专访。怡和轩得以保存原貌。
1942年2月,当英军举起了白旗,日军的坦克驶入新加坡,恶名昭彰的“大检证”开始了——
卷首语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民生遭到严重影响,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主张对外扩大侵犯、对内实行独裁的法西斯主义的产生,恰恰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需要。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8月,广田内阁正式将“北进”和“南侵”战略列入了国策。
“北进”第一步是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不过,在中国战场的进程并没有如料想的那样速战速决,日本反而深陷其中。为“以战养战”,东南亚的资源对日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1939年2月日军进攻海南岛,3月占据西沙群岛,日本迈出“南侵”的第一步。
1940年,日本侵占了越南与泰国。随后视野转向菲律宾、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中国香港和印度支那。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从马来亚北部南下发动新马侵犯战,同时空袭美国驻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接着向英美宣战。不过半年,新马、荷属印尼、美属菲律宾与太平洋一带岛屿都前后被攻陷。
在席卷全部亚洲的烽火当中,无数华人华侨一面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展转流离,奋勇抗争;一面以各种方式筹款捐物,支持中国的抗日事业。
使人遗憾的是,与欧洲战场相比,长久以来亚洲战场的历史记录和研究都相形见绌。有鉴于此,在记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70周年之际,我们特派多路访问二战中的亚洲各国,寻觅新加坡、马尼拉大屠杀的幸存者,追访旅缅远征军、驻印新一军的老兵,表露日本在亚洲掠夺的未知数据,记录本日日本人对战争的真实反思,专访默默发掘历史真容的世界顶尖专家。
对这场战争进行回想、分析、反思,我们的目的始终是——认识到和平发展之美好,时刻避免战争再次祸乱亚洲。
(邱瑞贤实习生李媛)
我和我的同事都属于那一代人中的年轻1辈,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人统治新加坡的黑暗日子。我们的经历告知我们,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英国人都无权任意地左右我们,我们深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这块土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并建立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奋图强的国家。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一场战争永久改变
一个国家的命运
20世纪30年代,新加坡曾被武装成一个坚固的城市堡垒。在本日的圣淘沙岛上,仍可见到“1战”时未派上用处却领先世界的海军基地,当时驻岛英军在这里设防了大批的重型火炮。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军队攻入并占据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英军派出一部分正规军前往法国,而英国海军则在苍茫的北海履行任务。英军当时认为日本正忙于在中国的战事,不会对马来亚和新加坡造成威逼,故疏忽了两地的防卫。
1940年的新加坡,是繁华的贸易中心、知名的东南亚港口,大英帝国至为重要的属地。在这一年之前,一般舆论都认为日军入侵马来亚的可能性不大。这是由于马来亚北方隔着中立的暹罗,南面则有重炮防守的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在新加坡投下第一颗炸弹,新加坡战役爆发。
1941年之前新加坡没有人料想到会有战争,虽然其时日本人已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但新加坡人丝毫没有料到日本人会真的打过来。
“1941年,当危机降临时,由于指挥缺少领导能力和经验,军队兵士未受过训练或训练不足……同时,我们又在西方堕入生死战,本来用来解救新加坡的军用物质都被送到苏联和中东。既然决策如此,只好由新加坡承受苦难。”70多年前把新加坡拱手让于日军之时,曾被寄与厚望的马来亚英国陆军总司令白思华坦言。
作为中国抗战筹款和物质大后方的新加坡,就这样滑进了沦陷的深渊。从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9月12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是新加坡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新加坡人流离失所、失去亲友,人生遭受剧变。侥幸生存者既目击了人性的邪恶与残暴,但也看到了勇敢果断、坚韧不拔和忘我互助的优秀精神。更重要的是,战争让新加坡得到一个教训:“你要有忠于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民。”
沉重的苦难让这片土地萌发了去殖民化的潜伏推动力,间接促进战后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走上新兴的独立之路。沦陷时仅19岁的新加坡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说:“日治时期让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大学所教的来很多。”
对这场完全改变命运的战争,新加坡人走过了复杂的记忆路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作为分水岭——此前的新加坡人期望能尽快忘记伤痛专心发展自强;经济腾飞至“4小龙”之一开始重视历史遗产。
8月15日,新加坡举行了记念反法西斯战争成功70周年的盛大活动,本报特派遍访散落于新加坡各地的二战遗址和记忆,寻觅到目前仅有的亲历幸存者,以求掀开尘封历史档案的一角,并展现本日新加坡人的真实思考。
文、图/广州特派新加坡邱瑞贤、谢绮珊
除幸存者、专家学者亲述,部份参考新加坡樟宜博物馆、福特旧车厂纪念馆、圣淘沙西索罗炮台纪念馆现存史料,特此鸣谢。
罪行的“大检证”
延续半个月数万人遇害
酷暑八月,昭南福特车厂纪念馆。通道上栽着的卓锦万代兰由档案馆的职员亲手种植,共44株——意味着新加坡被日军统治的月数。
1942年2月15日,当英军扬着一面白旗驶向日军司令部时,这片土地便进入了长达44个月的日本统治期。恶名昭彰的“大检证”,更让新加坡华人历尽劫难。
1942年2月16日清晨,日本坦克驶过新加坡市镇,以残酷出名的顾问军官辻政信已攥有一份华人秘密黑名单——陈嘉庚等南洋筹赈机关人员赫然高居榜首。
“实际上是一场针对平民的大屠杀,依照计划大约5万名华侨在被屠杀之列,这是根据《华侨抗日名册》决定的。”原《联合早报》履行、新加坡二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韩山元说,“检证”对象实际包括华侨筹赈会的富人、陈嘉庚的追随者、学校校长、教员和律师、海南人、抗战期间来新的华人、义勇军战士、亲英人士、具有武器者。
很快,宪兵队司令大石正即将市区划分为5个检证区进行封闭。2月18日,第2宪治疗白癜风专家兵队接到了命令,行动计划是3天。而实际上,检证一直延续到3月初。
无意擦掉记号捡回一条命
每条大街上扩音器大作,年龄介于18到50岁的华人男子被勒令带上一周的干粮前往就近的检证中心报到。就连陈嘉庚的侄儿陈共存,都乖乖去了。“日本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兵摆好一张桌子,有些手持步枪,有的则拿着机关枪,我们一个一个走过去,接受检查。”一个日本兵拿着一个印,上面刻着一个“检”字。
在年轻的华人们眼里,这个进程开始乃至有点像“开玩笑”。“检查后没事的人,日本兵会在手或衣服上盖个有四方框的‘检’字,便可以走了。”另外一些人则被押在一旁,盖一个三角形记号。谁留谁走,全凭日本兵匆匆判断。
陈共存荣幸地被准走了。当时还无人知道,大检证到底意味着甚么。
新加坡物流巨头之一傅长春储运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傅新春,其时仅18岁。老人清晰记得他遭受“大检证”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早上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听到很响的日本兵脚步声进村,后来看到他们捉了很多男丁,用绳子串成一串。”傅新春家对门的邻居被捉走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
就在离村半英里的空地上,日本人对捉来的华人集中检证,随意问1两个问题,便把人分成两拨。“名义上他们是想要捉共产党人、抗日份子,但明明胡乱捉的是农民,其实捉人杀头只是为了恐吓其他人。”
最具戏剧化的一个村民叫胡显财,大概三四十岁,是村里一个工厂的工头,平时老实巴交只知做工。当天被问话后,他脸上已被做了三角形记号。但新加坡气温高,他人又很胖,加上紧张,汗水止不住地在脸上奔流。双手被绑住的胡显财痒得不行,挣扎着用肩膀蹭掉脸上的汗水,不知不觉中记号被蹭掉了。
有个军官走过来,一看他脸上没有记号,便立即把他踢到另一个队伍里去。“他后来告诉我,那一队有记号的人被日本军车带走,全部被杀掉了;没有记号的人可以回家,他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胡显财回村后讲述的经历,让全村人不寒而栗——这看起来儿戏的检证,不啻是生命的赌注。
手掌软的都被列为知识分子
要在短短三天时间里,从新加坡七八十万华侨中甄别出5六万名“抗日份子”,几近是不可能的。屠杀范围太广,执检日兵太多,这场所谓的检证出现着愈来愈大的随意性。检证的发问五花八门,“其中有一次问的是,受过中文教育的举手,人群中很多人举手,结果都被押走,从此再也没见到他们,后来听说他们被带到实乞纳山遭机关枪射杀。”新加坡人黄成容说。
在惹兰勿刹,日军认定戴眼镜的人就是知识分子;一些日兵触摸受检人的手,凡是手掌软绵绵的,就被列为知识分子;有时乃至只要蓄短发,就被认为是义勇军;有的干脆按年龄组别分批释放大众,最后只留下年轻人。
虽然检证对象明确是青年男子,但很多女性和孩子也遭到了恶运。1942年仅10岁的韩锦光回想他亲眼看到的“检证”——“清晨4五点,日本兵突然到村里搜人,我吓得躲到厕所里,厕所门被日本兵一脚踹开,我被拉到美芝路宪兵部集合,后来又莫名其妙被放走,侥幸逃得1命。”而在维多利亚街的检证中心,一些女性也挑选出来留下。“日本兵常常进村捉女人做慰安妇,女孩子只好把头发剪短,着男装扮成男人。”
到底多少华人殒命于这场屠杀当中,至今仍是一个谜。
由于全部大检证都在果断而混乱的情形下进行,日本宪兵和兵士并没有特地去计算被杀害的人数。韩山元说,日本随军高濑在战后新加坡军事法庭审判战犯时供证,日军预计要屠杀五万华人,但最后是杀了25000余人。日本宪兵部定的记录也是预定目标为5万人,但在法庭上日本军方只承认杀了5000余人。战后中华总商会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时呈报的是四万余人,而战后历史教科书记叙的是两万人被杀。
从1962年2月15日至今日,高耸入云的日占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一直树在新加坡市中心的美芝路上。碑高70米,在市区几近每个方向都能看到。中心石台上供奉着一个黑色的骨灰坛,每一年2月15日,新加坡人都会来到这里焚香烧烛,祭奠亡灵。纪念碑下埋着装满605坛能搜集到的无辜骸骨。“这只不过是遇难者的1。”韩山元叹道。
对话陈嘉庚子孙
领导义捐50亿未留分文给子孙
9月3日,穿梭于新加坡和北京做航空器材生意的陈君宝,将出现在记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功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提早接到正式约请的他,兴奋极了。
陈君宝是近代海外华侨中最杰出抗日运动领袖陈嘉庚的嫡孙,他的爷爷是辛亥革命以来最负盛名的华侨领袖之一。
大张旗鼓的南洋华侨抗日大筹款,中心就在新加坡,领袖就是陈嘉庚。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战争结束,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人共义捐达50亿元,而1939年国民政府全年军费也不过18亿元。
虽然战时陈嘉庚的大多数企业已破产,一手兴修的厦门大学也早于1921年就交给了国家,但1938年在东南亚具有盛名的他仍被推举为南侨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常设办事机构于新加坡的怡和轩。尔后,以此地为中心,陈嘉庚领导和组织了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包括动员南侨机工志愿回国参加抗战,直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
本日的怡和轩还保存着当年的样子,怡和轩文化组主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李秉萱说,他曾接待过来这里忏悔的日本人。中国抗战爆发之时,新加坡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当中。李秉萱说,支援水深火热的祖国义不容辞,是所有华侨的共鸣。“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访问延安期间会面了毛泽东,返回新加坡后他对延安赞美有加,认为‘有望’了。”
在新加坡,造访了陈嘉庚已99岁的儿子陈元济,和娶了中国美女为妻、劳碌穿梭两地的孙子陈君宝。
他赚的钱大都回报社会
广州:被推选为华侨领袖的,为什么是陈嘉庚,而不是其他人?
陈君宝:遭到全球大萧条的冲击,1934年他的事业基本已结束,一般来说,破产的人社会地位会随之衰退,但陈嘉庚依然在侨界享有无人能及的名誉和影响力,在于他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包括废除帮派,热中教育和公益事业,他赚的钱大都回报给社会。人们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个时候,他没有做甚么生意,纯洁为社会做事。
广州:现在人们称赞陈嘉庚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华侨领袖,在你眼里,他是一名什么样的人?
陈元济:他对我们比较严厉,常常告诫孩子们要说真话,问甚么要实话实说,儿女们都很听他的话。早上7点,我们1听到他起床了,也不敢赖床。他起居俭约,早饭吃3个鸡蛋和一根香蕉,喝碗鸡汤或牛肉汤;午饭就是一碗地瓜粥、1条鱼和一碟蔬菜。他逐日半天做企业,半天做社会事务,常常晚上10一二点才能回家。他忙于处理南侨总会平常事务期间,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几近不曾回过家,家人都不容易见到他。大年初一这一天,我们只有到怡和轩向他拜年才能与他见面。
陈君宝:有一次,我祖母想买一套新家具,由于家里的家具很旧了,但是他不让买。我祖母就很生气地说:“你几十万都捐,几百块钱的新家具却不让买。”他认为:“该花的钱,千千万万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他也不允许办婚礼、丧礼,认为太花钱,不如把钱捐出去。他的女婿李光前与他女儿结婚时,是趁其当时流亡在外,没在新加坡才敢筹办婚礼的。
被悬赏100万通缉
广州:1942年新加坡沦陷以后,陈嘉庚避居印尼,家人是不是遭到牵连?
陈元济:日本入侵新加坡后三四天,父亲坐船秘密离开新加坡,1去就整整三年多断了消息。其他家人妇孺分几批避走他方,一批经仰光、昆明去重庆,一批由我哥带领,坐船到了印度孟买,住了三年多,直到日本投降才纷纭返回新加坡。男丁大多都走不了,一年多后,我和弟弟改名换姓,坐火车逃到槟城投奔姐姐,在日本东京银行上班做会计,由于最危险的地方可能也是最安全的。三年多的日占期间,陈家一大家族的人全被拆散了。陈嘉庚当时是头号通缉犯,头上还有100万的悬赏金,家人也受牵连,但很多人都在暗中帮助我们。
他做的事令子孙深感光荣
广州:陈嘉庚将一生所得都捐给国家,倾尽巨额资产捐资兴学,没有给子孙留下甚么财产,是不是能够理解他?
陈元济:有这样一名父亲,我感到非常欣慰。父亲做生意赚的钱大多都寄往福建集美学校,没有给自家留下储备金。我们这些孩子在自家工厂里做事,每个月所得只是一份工资。他在国内去世前,把最后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五十万元作为北京华侨博物馆建设费用,五十万元用作集美学校福利基金,二百多万元用于办学。(此前,陈嘉庚还曾交代,子孙如果归来,每个月生活费25元,如有支领工资,则要扣除。)
陈君宝: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数据显示,他个人捐了1亿美元的资产。我们这一辈的亲人在一起也谈及这个问题,我们达成共鸣:钱是他赚的,他要怎样花是他的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要是给我们,那是我们捡了便宜;他实际上没有给我们,但他用这些钱所做的事,使我们这些子弟深感光荣。最近,新加坡一个地铁站刚刚以陈嘉庚命名。
广州:你最敬佩陈嘉庚哪一点?
陈君宝:对我来讲,他不只是爷爷,他也是我崇敬的人。现在要找到一个跟他一样的人,很难。他在晚年选择回国定居,是由于他觉得回国更有价值。我们现在对祖父的记念就是,每隔几年,都会组织一次亲友团回中国,去故乡看看。我们现在的家族很庞大,总共有300余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都有,反而做生意的不多,但是回乡的时候大家就集聚在一起。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s/1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全裸性教育节目将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