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最令家长头疼的行为。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训斥:哭有什么用?又不能解决问题。
鄙视:你是男孩子,动不动就哭鼻子,让人笑话。
哄骗:好了,不哭了,走,带你去买好吃的。
其实,无论是哄一哄,还是严厉制止,亦或是批评指责,这背后都反应出家长的一个共性观点:家长从内心会觉得,哭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加以制止。
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哭只是正常的情绪。
也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被允许痛快地哭。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冷静地、正确地看待孩子哭这件事,去探究孩子出现哭闹背后的真相?
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
著名的脑科学权威、儿童发展专家丹尼尔席格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孩子的大脑如同一幢正在建造的二层小楼。
保护自我的下层大脑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已经完善,而负责思考、规划、想象的上层大脑则在孩子25岁左右才能完成构建完善。
也是因为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恐惧和绝境时,他们下层大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体就会做出应激反应,出现反抗、哭泣等。
哭,是孩子合理的生理反应,也是正常的情绪流露。
孩子小时候,不会复杂情绪的表达,他们只能用眼泪告诉父母:我饿了,我困了,我想抱抱了。
孩子长大了一些后,他们的想法会增加,在无法表达的时候,他们会用哭来告诉别人:我讨厌这样,这使我觉得不舒服,我希望得到帮助。
孩子用哭来表达情感,来渴求帮助,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哭过之后,他们才能放下内心的包裹,轻装上阵。
心理学家克皮尔曾经做过一个“哭泣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人被分成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的人大都患有溃疡病及结肠炎等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
结果显示,健康组的人平时哭的次数要远比患病组的人多,他们表示:哭过之后,心里舒服多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在我们面前哭,是对我们信任的表现。
只有在最信任、最亲密的人面前,我们才会把内心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应该很欣慰,我们取得了孩子的信任。
这时候,我们应该蹲下来,擦擦他的眼泪,了解他背后的感受,让他们哭过后,能够开怀大笑。
爱哭与不哭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1、情绪感受能力不同
心理学上有个“钟摆效应”,可以解释为,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相互对应,就像钟摆一样,呈现对称的状态。
简单来说,人对悲伤和快乐的感知力是一样的。你能够感知多大的悲伤,就能获得多大的开心。
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不难看出,那些性格外向,心里不藏事的人,能够痛快地表达情绪,也能接住情绪,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因此,那些从小爱哭的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感受,一般过得比较洒脱。
而那些从小不敢哭的孩子,性格胆小内向,被人贴上懂事的标签,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深藏于心。所以他们的人生也很难有真正开怀的时刻。
2、共情能力不同
我的一个朋友,性格非常好,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能够敏感地观察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并及时送上安慰与关怀。
口渴了,他会递上一瓶水;心烦了,他会主动转移话题;难堪了,他会主动化解尴尬。
直到有一天聊天,他说起他的成长过程,才知道,他从小就是个“爱哭鬼”,但他很幸运地拥有一对爱他宠他且允许他哭闹的父母。
因此,那些从小爱哭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更加细腻,感官更加灵敏,他们有着细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而那些从小憋泪的孩子,更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f/1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