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预防 > > 正文 >

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中医学中没有“溃结”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属于“肠癖”、“泄泻”、“痢疾”范畴。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调,大多是在患者胃肠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而至痰、热、湿邪客于肠道,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而发病。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脾胃居中焦,禀转输、运化之职,更具升清降浊之功。临证当中,审因论治,认清本病病理性质,探求疾病根本所在,将会对治疗和遣方用药产生重的指导作用。

谢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上应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采取清化肠腑、调理气血、攻补兼施、补益脾胃等不同原则。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学自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中药灌肠具有起效快、效果显著的优点,和中药汤剂合用治疗效果更佳。

益气健脾祛湿法——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的病机可贯穿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各个病理阶段。健脾益气升清以恢复脾胃运化,同时根据患者发病过程中邪正盛衰以及气血调畅的程度适时作出调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虽有同为湿浊之邪致病,然有寒化和温化之别,应细查其证而区分之。如过用苦寒燥湿的药物治疗,应配合石斛、沙参等养阴生津之品。

疏肝健脾理气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而脾的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之功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之职,肝疏泄的正常,脾运使能健旺,肝疏泄失职,则肝脾不调,影响脾的运化。情志不畅日久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而成泄泻;气机失和,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又致气血交阻,酿化脓血而下痢。因此治疗本病除调补脾胃外,应着手从肝论治,调畅气机,恢复肝脏疏泄功能,以助脾胃运化升清,从而达到止泻痢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同时也应注意患者的心理调节和生活的调摄,应进食低纤维、低脂肪、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长期出血的患者,应适当考虑补充铁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起居有常。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yf/12214.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