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申遗悬念有多大
粤剧申遗,悬念有多大
近日来,粤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被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推行和宣扬粤剧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有人说,说粤语的人,没有不知道粤剧的。也有人说,粤剧缺少年轻观众,走进剧院看粤剧的大多数是老年一族。那末――“交响乐进入粤剧团”“大戏舞台出现真水池”“粤剧拍成动画片”……有关粤剧如何逢迎年轻观众的这些年屡有出现。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岭南文化的最大剧种,粤剧不唯一悠久的历史,更有刚柔兼济的演唱风格、丰富煽情的音乐曲调、绮丽繁华的舞台美术、广大的海内外知音,是一个地方性、国际性、创新性都非常突出的剧种。重温底蕴丰富的粤剧历史,走近她、了解她,是为扬其声势、显其芳菲、再造光辉。 400年前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一名洋人的文化大餐粤剧的历史有多长,向来众说纷纭,但一名洋人在其著作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400多年前,他就在广州听过粤剧。这位洋人就是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达?克路士。 加斯帕?达?克路士于448年前,即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来我国传教,在广州逗留了数十天,考察了他感到新奇有趣的广州市井生活风情。在后来的《中国志》一书中,他描述了春节期间和广州市民一起看戏的情形:“他们表演很多戏,演得很出色,活灵活现,演员穿很好的服装,还涂脂抹粉,合乎他们表演的人物所需,当地人都极有兴趣地观看着。”书中还写到了戏班演出所用的乐器,如扬琴、三弦琴、竖琴、风笛等,并强调其演奏方法和效果与珠江小艇上的广州青年们所玩的乐器是相同的。可见,400多年,加斯帕?达?克路士所见的正是用广东方言演唱、由本地戏班演出、被广州大众爱好的粤剧。400多年间,粤剧迅速发展,深入千家万户,从广州地区、珠江三角洲,推行到粤西、广西,再传到香港、澳门和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粤剧弦歌响彻,爱好者组织的粤剧私伙局处处可见,他们全情投入,痴迷其中。 大戏剧家田汉曾把粤剧的艺术特点概括为“热忱如火,缠绵悱恻”。其声腔以梆子、二簧、西皮为主,兼有小曲、牌子、广东音乐及南音、木鱼、龙舟等,曲牌丰富,旋律优美;唱腔采取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使用的方法;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演员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手段。粤剧剧目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深广的有《搜书院》《关汉卿》《梦断香销四十年》《胡不归》《帝女花》《三帅困肴山》《柳毅传书》等,可谓岭南艺术的一份宝贵白癜风治疗过程财产。周总理盛赞“南国红豆”粤剧艺人的革命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剧种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上。由于历史和地缘的缘由,得风气之先的粤剧在全国各剧种中最早接触到各国文艺和先进科技,因此也最早在舞台上用这些进行艺术创新,引领了时尚之风。民国初年,上海的戏迷们曾被广东的粤剧“吓坏了”:广东粤剧班到上海演《黛玉葬花》时,著名旦角李雪芳刚刚在台上坐下,座椅立即光芒四射,把女主角衬得如仙如圣,观众席上一片赞叹惊呼。原来,李雪芳把话剧的灯光布景用到了粤剧舞台上,在座椅上装置了小电灯。后来,李雪芳还在《夕阳红泪》中,化装成西洋美女表演魔术,也是1大创举。同李雪芳一样,许多粤剧名家,如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陈非侬等,既是卓着的艺术家,又是大胆的革新家。千里驹在《风流天子》中,将杨贵妃的巨幅画像悬挂在舞台天幕上,然后利用电光变景,恍如杨贵妃在天幕上演唱,使观众线人为之一新。陈非侬在演《唐宫绮梦》时,事前将一些剧情拍成电影,然后插入到演出当中,这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上也是空前的。粤剧艺术大师薛觉先、马师曾都曾对粤剧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薛觉先主张“综中西剧为全部”“合南北剧为一家”,马师曾则决心“放着胆子,打倒千百年的老例”,编演新戏,要“与电影争一回成功”。马师曾的《贼五子》《胡蝶夫人》,薛觉先的《胡不归》《白金龙》等,都是由国外戏剧和电影改编的。他们从剧本创作、唱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还引进了小提琴、萨士风、爵士鼓、电吉他等西洋乐器,使粤剧的音乐表现力更丰富。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粤剧因残留着浓厚的旧社会的烙印而遭到观众批评。为此,马师曾、红线女从海外回穗并加入广东粤剧院,引入和新编了很多好戏。1956年,《搜书院》使广东粤剧界吐气扬眉,周恩来总理盛赞了粤剧艺人的改革精神,并说“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南国红豆”美名不胫而走,海内外扬名。近年来,广东粤剧的改革步伐并未停滞。广州粤剧团改编传统粤剧《花月影》,大胆将交响乐与民乐融进粤剧舞台、用钢琴伴奏粤曲,还应用了舞蹈、武术等多种现代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正如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所说:粤剧可以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时时勤播种,芳菲到永久多少年来,粤剧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荣枯交迭。在明清两代一直被视为“另类”,屡遭禁演取消;清朝李文茂带领粤剧艺人起义失败后,粤剧险遭灭门之灾;“文革”的横风逆雨中,粤剧被迫向样板戏靠拢,弄得不伦不类,面临“变种”危机。而今,新的严峻考验又出现了:多元艺术蓬勃兴起,粤剧观众严重流失,致使从业人员思想不稳,剧团后继乏人,粤剧阵地日趋龟缩。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粤剧缺少既冲击视觉又冲击灵魂的好剧本,青年粤剧演员的演唱技艺也有待提高。粤剧要走出低谷,绝非一挥而就的,必须建立良好的氛围,集全社会之气力。为此,广东文化部门和粤剧界积极应对:粤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粤剧博物馆在佛山成立;组建粤剧艺术大剧院;设粤剧琼花奖,举行(佛山)粤剧艺术节;举行羊城国际粤剧节;红线女投入拍摄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8和会馆的大规模修缮和开放;大型辞书《粤剧大辞典》展开编撰……与此同时,粤剧“浪潮”也正在大众中掀起:――广州的老城区西关,“处处粤乐,夜夜笙歌”,三四岁的小孩唱起粤曲来有声有色。为培养粤剧传人和观众,荔湾区已开办了几个“小红豆”粤剧表演培训班,很多学校都把粤剧纳入小学生“乡土教育”课程。――佛山,民间粤剧“私伙局”(粤乐社)已有400多个。一个叫欧阳宝珊的“发烧友”家,共3四百平方米,专作“开局”之用,家中各种专业水准的乐器一应俱全,参与者多达百余人,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粤剧之家”。――高校的大学生频频“触电”粤剧,前往佛山祖庙粤剧精品馆、广东粤剧博物馆、广东8和会馆、红线女艺术中心等粤剧“圣地”,寻访粤剧之根。……从修葺一新的8和会馆到名伶荟萃的粤剧节,从稚嫩的粤曲童声到火热的民间“私伙局”,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深植在岭南肥沃的粤剧土壤里。我们期待,这些希望的种子将在未来之舞台开出更加茂盛的粤剧之花。我们期待,粤剧艺术由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挺立艺苑、芳菲永久。□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z/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穗首次斗茶公开赛明日开锣
- 下一篇文章: 经典推荐斗战神将毫无节操的好基友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