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病症 > > 正文 >

肠癌可能是ldquo吃rdquo

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肠癌,为什么?

肠癌是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高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年轻患者却有增加的趋势。

美国癌症协会发表的研究也显示,肠癌似乎有年轻化的趋势。

研究人员翻阅临床数据库,分析后发现,50岁以下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正在上升,年的占比已达到12.2%,预计到年,美国20-34岁人群的结肠癌发病率将增加90%,直肠癌发病率将增加%。

目前,年轻人肠癌增加确切原因尚未找到,但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1、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爱吃肉、偏爱重口味及腌制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诱发肠癌。而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2、久坐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久坐、缺乏运动可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提升肠癌的风险。越来越多年轻人容易因学习或工作,养成久坐的习惯,运动量也不足。

3、肥胖

临床数据显示,早发性结直肠癌与50岁以下人群肥胖率上升有着密切关系,肥胖原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少等。

研究显示,腹部脂肪会引起机体的慢性发炎反应,可能诱发癌症,还与结直肠癌有明显关联性。与正常人群相比,腰围大于99厘米的女性和腰围大于厘米的男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倍以上。

4、家族因素

研究显示,大肠癌患者中有20%-30%的人有癌症家族史,其中约50%的患者在10-15岁左右开始长肠息肉,如果没能及时干预,可能衍变成肠癌。

5、其他因素

吸烟、有炎症性肠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腺瘤样息肉等,都会增加肠癌风险。

同样是腹泻,为啥有人没事,有人是肠癌?

很多人有腹泻的经历,是很常见的症状,但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却确诊肠癌,为什么?

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食物中毒、肠炎等,它还是大肠癌的常见症状,容易被忽略。

与其他腹泻不同,大肠癌的腹泻大多伴有腹痛、腹胀和腹部压痛等肠梗阻症状,且在腹泻后没有明显好转。随着肿瘤的位置越来越低,患者排便次数也会变多。

除了腹泻,肠癌还有以下5种典型症状。

1、便血

大便和肿瘤表面摩擦会出现便血症状,而肠癌的便血颜色一般是暗红色,出血量一般,没有持续的现象,可与脓性粘液相混。

2、排便习惯改变

早期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便秘或者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症状。随着肿瘤越大,患者会出现进行性便秘、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等症状。

3、腹痛腹胀

逐渐加重的腹胀、腹痛,是肿瘤侵犯肠道所致。其中,腹痛的概率比腹胀高,呈现为隐痛或胀痛,多在中下腹部。

4、贫血

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乏力、发热等症状。

5、腹部肿块

肠癌中晚期,约有半数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质硬肿块,肿块位置取决于肿瘤的位置。

做好饮食,能预防肠癌

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肠癌与日常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年发表在BMJ上的研究显示,人们可以通过饮食来预防肠癌。

1、富含镁的食物

每天镁摄入量大于mg时,可观察肠癌预防效果,降低13%-22%的肠癌发生风险。富含镁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茄子、萝卜、香蕉、橘子、小米、玉米、黄豆、豌豆、紫菜、鲑鱼、贝类、墨鱼、松子、榛子等。

2、富含叶酸的食物

据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增加叶酸的摄入量与大肠癌风险的降低相关。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菠菜、油菜、小白菜、青菜、石榴、柠檬、苹果、山楂、核桃、动物内脏、大麦、燕麦、玉米和小米等。

3、乳制品

乳制品的摄入量与肠癌风险降低相关,可降低风险约13%-19%。但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结果的多样性和乳制品的多样性,无法预估出所需乳制品的剂量。

4、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的摄入与肠癌风险的显著降低相关,可使风险降低22%-43%。

5、果蔬

荟萃分析表明,食用水果和蔬菜可降低肠癌风险约8%-52%,每天增加克的果蔬摄入量,即可增加对结直肠产生保护作用。

6、大豆

研究表明,食用大豆可降低肠癌风险8%-15%。

想要预防肠癌,不但要重视饮食健康,饮食结构也要科学,饮食习惯要合理,多吃新鲜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还要定期做肠镜检查,及早排除一切隐患。

陈新君(),主任医师,医院内镜室主任,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曾医院肿瘤内科进修学习,医院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进修学习。熟练操作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及内镜下胃肠道肿物EMR,ESD术,食管狭窄扩张术,食管及胃内异物取出术及食管支架置入术。至目前胃镜检查病人数约5万余例,肠镜数约一万余例,无一例误诊及并发症出现,对内科心脑血管性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

-END-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z/14034.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