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病症 > > 正文 >

以疽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江西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1.html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常持续或反复发作,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治疗难度大,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上多纳入“泄泻”、“痢疾”的范畴,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较多,且效果明显。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符合中医外科中“疽”的特点,临床治疗时多借鉴中医外科的治疽经验,取得良好效果。

1

溃疡性结肠炎属疽的范畴

古代中医学由于受检查技术落后的限制,对中医疮疡的描述集中于体表疾患,略于其他部位,但仍认识到疮疡不只是发生在体表,其病根在脏腑,如《洞天奥旨》认为:“外生疮疡,皆脏腑内毒蕴结于中,而发越于外也。”《黄帝内经》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反复,故痈肿。”首次认为痈疽的中医病机是寒邪侵袭血脉而导致气血瘀滞,郁久化热而肉腐。痈疽虽然中医病机相同,但确并非同一种疾病。痈属阳,一般不易损伤筋骨,患处易肿、易脓、易腐、易敛,整体预后较好,疽则属阴,疾病预后较痈差,如《外科正宗》曰“沉故不易肿、易脓、易腐、易敛,伤筋噬骨而难治”。

《黄帝内经》中虽有痈疽之间鉴别的条文,但文中仍存在痈疽混用现象,如“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故临床辨病时不能单纯以痈疽之名考量疾病,应依据疾病特点来辨病。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伴多系统受累,失治误治还可出现大出血、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只有结直肠全部切除才能防止复发。有研究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且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风险。由此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与“痈”的表现差别较大,更符合“疽”的特点。

中医外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局部病灶的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痈的创面多色红,高突而肿起,浓水多黏稠,创面溃烂则多脓,常疼痛剧烈,患者出现发热、烦躁等实热症状。疽的表现则如《疡科心得集》所云:“其色白,其形平塌,浓水清稀,或致臭败,神色痿惫,阴也。”可见疽者创面形态、颜色、脓液及全身症状均属阴的表现,痈则符合“阳”的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多发糜烂或溃疡,触碰则易出血或自发性出血,色红而带黑,其形塌陷,上覆稀薄脓苔,临床表现多为腹泻,粘液血便,腹部持续隐痛,神色疲惫,恶风畏寒。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辨证及全身症状表现更符合“疽”的特点。

痈疽皆由阴阳相滞而生,痈为阳滞与阴,气血逆乱,疽则为阴滞与阳,血行不畅。《医林改错》亦认为:“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并促使形成微血栓,从而影响组织的再生、炎症和感染的控制,还有学者认为淤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基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程及预后与“痈”的认识差别较大,更符合“疽”的特点,可称其为“肠疽”。

2

从疽辨证

2.1阴阳辨证

《黄帝内经》认为:“诸痈为阳,诸疽为阴”,历代医家均重视痈疽的阴阳辨证。《疡医大全论阴阳法》曰:“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洞天奥旨》等重要外科专著皆着重论述疽的阴阳辨证,而略于疽的表里、寒热及虚实辨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疮形低陷,色多带黑,溃烂则多血少脓,发热多夜重昼轻,阴阳辨证属阴证,或为阴热或为阴寒。临床若不辨阴阳,仅看舌红脉数、发热、便血等表象似阳证,而用清凉消散之药,则易致阳气大损,阴阳不能相济,疾病恶化。若不知阴阳互济关系,仅补其阳,反而助阳更伤阴,故阴阳辨证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治必须面对的问题,视患者具体的阴阳状态,给予补阳、滋阴或阴阳皆补。

2.2气血辨证

《外科正宗》认为:“凡年壮气血胜毒则顺,年老毒胜气血则险。”气血盛衰是疽转归的关键。我们认为疽毒必赖脓化,脓成则必赖气血,气血不充则不能化毒成脓,毒不得泄,溃疡性结肠炎一味清火则毒邪愈凝,病程缠绵不愈或加重,唯有补益气血,调和营卫,才能化毒成脓,使毒邪消散。对于气血充实,脉证俱实的患者,可用大黄、白头翁、黄连、贯众等清凉猛烈之剂果断驱邪外出。若患者溃疡表现为塌陷不起、溃而不腐、溃而不敛、脓液清稀、手足并冷、纳差者,则为气血不足,治疗须黑顺片、黄芪、党参等大补之药才能显效。《疡科心得集》认为:“若已破溃,脏腑既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吃不得。”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要时时顾护胃气,气血生化有源,才能实现托毒外出的目的。

2.3局部辨证

局部病灶的观察可为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依据,如《灵枢》就已列举了17个不同部位的痈疽辨证。现代医学诊断同样重视局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在排除感染和其他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基础上,临床表现为粘液血便、腹痛、腹泻者,肠镜检查发现黏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典型表现者方可诊为本病。电子肠镜被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观的观察肠道黏膜情况,从而实现中医阴阳、气血辨证,故应当重视肠镜下的局部辨证。

3从疽论治

3.1内治法

《外科理例》曰:“阴滞以热治之”,可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毒邪胶着于脏腑,须热药才能见效,一味的戗伐必成恶证。我们认为应重视消、托、补三法的应用,补托之法应贯穿始终,表虚不可纯散,里虚不可纯补,攻散之中,重于用补。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为脾虚湿热瘀滞,气血虚弱者应攻补兼施,气血充盛者可予攻伐,治疗应在清热凉血止痢的同时益气托毒,要临证治疗常以白头翁汤加减。研究认为白头翁汤对于左半结肠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黏膜修复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气血虚弱者加白术、黄芪、金银花、当归以补益气血,热毒深陷血分者加紫草、败酱草、贯众、秦皮等凉血止痢,方中始终加荆芥、防风,以增效清热除湿的作用,全方凉血止痢的同时顾护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驱毒外出。

疾病缓解期脾肾阳虚兼有寒湿,气血不足,毒邪瘀滞不得外出,治以补益气血,祛腐生新,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方以八珍汤去熟地,加金银花、白芷、黄芪、桔梗、皂角刺组成。张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存在脾肾阳虚状态,治应加黑顺片、补骨脂以温补脾肾,加荆芥、防风以祛风胜湿,增益温补作用。金银花解毒而不耗气血,对于溃疡面难以愈合者重用金银花,取其止痛、收口、起陷的作用。

3.2外治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外治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药物有效成分可以直达病所,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较好。我们前期研究证实慢溃宁灌肠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粘膜水肿、糜烂,血沉指标的改善优于柳氮磺吡啶栓纳肛。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与中药口服联合的方法,获得很好的疗效。

★北京医院院内制剂

针刺配合中药口服及药物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效果[13]。我们通常采用穴位埋线持续刺激肾俞、大肠腧、天枢、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效果显著。脾肾阳虚的患者也可选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外科理例》载:“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溃疡性结肠炎发于五脏,艾灸可接内者出外,使毒邪移深居浅。

4

小结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5-ASA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但毒副作用明显。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应注重中医外科思维,重视阴阳、气血辨证及局部辨证,灵活应用消、托、补三法,联合中医外治法及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可诱导缓解并逐渐减停中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经济负担。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假说众多,以疽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可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

扫描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z/1102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