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炎 > 结肠炎保健 > > 正文 >

结肠炎nbsp别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

结肠炎概述

  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症状结肠炎的症状

  1.腹泻   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   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痛,排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   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   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检查结肠炎的检查

  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在轻型病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轻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   2、X线钡剂灌肠检查:所见x线征主要有:(1)粘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2)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作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3、结肠镜检查:该检查是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粘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   4、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粘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诊断结肠炎的诊断

  主要根据反复发作腹泻与腹胀,凡有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伴有黏液血便要怀疑本病。肠镜、病理、钡灌肠有助于诊断。

治疗结肠炎的治疗

  结肠炎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是通过药物治疗调节免疫功能,使得结肠炎症状得以缓解,防止复发和引发并发症。严重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即手术治疗。   西医治疗:   (1)抗感染药: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对治疗各部结肠炎,防止并发症有较好疗效。有的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功能不良。如不见效和有不良反应,可改用甲硝哒唑。新霉素和酞磺噻唑也有效用。   (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的松和强的松可改进全身状况,使病程缓解,排粪次数减少,复发症状减轻和食欲增加。但也有的病人效果不好,并可使溃疡穿孔,出血和愈合缓慢。   (3)止泻药:可减少排粪次数,减轻腹痛,常用复方苯乙哌啶、可待因和复方樟脑酊。止泻药物对急性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结肠,应慎重使用。也可给镇静药物和解痉药物。   (4)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每日1次,可改变病的进程,抑制临床表现,但不能改变基础病,常用于静止期减少复发,也可能中毒,应加注意。6硫基嘌呤(6-MP)与激素合用可减轻症状。   (6)保留灌肠:常用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可减轻症状,促使溃疡愈合。   中医治疗:   中药处方(一)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止泻。   益气汤。   黄芪,薏苡仁,党参,获苓,血余炭,赤石脂,白芍,白术炭,陈皮炭,柴胡,厚朴,黄连。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温中汤。   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防风,焦神曲,焦山楂,陈皮,白芍,秦皮。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赤石脂汤。   附子,黄芪,当归,桔梗,石榴皮,川楝子,肉桂,黄连,炮姜,诃子,赤石脂,肉豆蔻。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解毒清肠汤。   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白芍,白术,苍术,茯苓,猪苓,匾蓄,山药,木香。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保健结肠炎的保健

  一般护理:   1、连续便血和腹泻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便后温水坐浴或肛门热敷,改善局部循环。并局部涂擦抗生素软膏;   2、指导患者以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饮食;大出血时禁食,以后根据病情过渡到流质和无渣饮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   3、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   4、需行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患者排便,后行低压盐水灌肠;   5、轻者适当休息,指导患者晚间安然入眠,重视午睡;   6、严重发作者,应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血制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7、需行结肠内窥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时,以低压生理盐水灌肠做好肠道准备,避免压力过高防止肠穿孔。   饮食保健:   肠结炎病发时会出现间接腹泻便秘,建议多吃流食,不会对肠胃造成太大的压力。结肠炎患者精神状态很差,身体也会比较虚弱抵抗力很差,寒气和生冷的东西忌吃,可以多吃鸡蛋,豆类这类蛋白质高且易消化的食品。   1、少纤维、低脂肪食物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壁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对肠道不利,故应限制。   2、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   3、慢性肠炎如有脱水低钠现象时,应及时补充淡盐水,食用菜叶汤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的丢失。   4、排气、腹泻过强时,应少食糖及易产生发酵的食物:如薯类、豆类、牛奶等。   5、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   食疗保健:   1、白芍饮   配方:白芍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附片15克、红糖20克。   制作:1)将附片炙好,先煮30分钟去水;白芍、茯苓、白术、生姜洗净,切片。2)将以上药物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功效:消炎止泻。对慢性肠炎患者尤佳。   2、川芎当归茶   配方:川芎5克、人参5克、白茯苓5克、当归5克、白术5克、白芍5克、桂枝5克、粟米50克。   制作:1)将以上药物洗净;粟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2)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即成。   食法:每日1次,代茶饮用。功效:消炎止泻。   3、人参山楂茶   配方:人参10克、山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泽泻6克、甘草6克、白糖30克。   制作:1)将以上药物洗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2)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功效:补脾胃,止泄泻。对营养不良,皮肤缺乏光泽之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4、丁香面   配方:丁香2克、草果1只、白面条克、味精3克、盐3克、胡椒粉3克   制作:1)将丁香、草果打成细粉(草果去心)。2)铝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放入白面条,再烧沸,加入胡椒粉、盐、丁香、草果、味精、面条熟透即成。   食法:每日一次,每次吃面条克,渴汤,正餐食用。功效:暖胃肠,止泄泻。对慢性肠炎泄泻者食用有较好疗效。   5、黄芪薏米粥   配方:大米克、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   制作:1)将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净。2)将大米、黄芪、薏苡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克。正餐食用。功效: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预防结肠炎的预防

  结肠炎的预防需注意饮食。   1、要饮食有规律,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健脾食品,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西瓜、哈密瓜、韭菜、洋葱、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等。   3、少吃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消化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少吃高脂的快餐。   4、避免过量饮酒。   5、每天不要摄入过多纤维食物,可以选择全麦食品,以及柑橘、菠菜、胡萝卜等。   6、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小心是不是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结肠炎的并发症

  1、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发肠穿孔。   2、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肠息肉、结肠癌:结肠炎超过五年,肠道溃疡面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一厘米以上肠息肉癌变率极高;另外,约5%肠炎病例可发生癌变,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有人用







































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j/143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hwo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炎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