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基于中华医典的溃疡性结肠
文章摘自:《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全球中医药)年第一期,文后附中文稿件
作者、单位
白垚;陕西中医药大学
王少辉;陕医院
张家墉;陕医院
马小兵;陕西中医院
王喜霞;医院
摘要:目的:利用关联分析以揭示历代医家治疗痢疾药物的药性与药理作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遣药组方的依据。方法:检索并整理出《中华医典》辞典条下“名方”中治疗痢疾方剂的用药,利用MicrosoftOfficeExcel建立数据库,以IBMSPSSModelerVersion18.0软件进行历代医家治疗痢疾高频药物药性、药理关联分析。结果:得到高频药物有46味,主要有甘草、黄连、当归、白芍、木香。高频药物药性以归脾经的甘、苦味温性为主要配伍组合,符合温-苦-甘-脾组合方式的高频药物为人参、白术。高频药物药理作用体现在抗菌与免疫调节两大方面,同时符合这两方面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黄芩、黄连、黄柏、白芍、陈皮、茯苓、乌梅、白术。结论:本研究结果与溃疡性结肠炎最新研究结果保持吻合,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遣药组方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药性;药理作用;遣药组方
溃疡性结肠炎与痢疾之休息痢较为相似,因其慢性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并具有癌变可能,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和患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及种族差异,以北美、北欧白人最高,但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病率有持续增高趋势[1]。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一类疾病[2]。历代医家对痢疾的诊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治疗上总结出了诸多用药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赤石脂可以治“下痢赤白”,东晋葛洪提出“灸心下二寸,十四壮,又并治下痢不止”的灸法。唐代医家孙思邈以半夏、人参、附子、干姜、桔梗组方治疗霍乱吐痢。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行气则后重自除,活血则便脓自愈”的论断,拟定著名方剂芍药汤。清代医家吴士瑛详论古今中外治疗痢疾之得失,并附自己临证验案,著成堪称治痢专书的《痢疾明辨》。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体现了中药的作用性质、作用特征、作用部分、作用趋向等,以“性-味-归经”为整体的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组方实践,可见药性组合研究具有独特优势[3]。利用关联分析以揭示历代医家治疗痢疾药物的药性与药理作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遣药组方的依据。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1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4](第5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辞典条下“名方”为研究对象,分别检索“痢”、“滞下”、“肠澼”,初步整理与统计,获得方剂首,其中以“痢”检索词的方剂首、“滞下”检索词的方剂4首、以“肠澼”检索词的方剂3首,排除重复方剂7首、外用方剂5首,最终获得有效方剂首。
1.2研究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具有明确的方剂药物组成,主治痢疾、滞下、肠澼;②内服方剂,包括丸、丹、散、汤、膏等剂型均可。
1.2.2排除标准:①名称重复或组成相同的方剂;②无配伍意义的单方;③未注明药物组成及无主治症状描述的方剂;④表述有歧义或不符合痢疾相关中医病症治疗的方剂;⑤无明确方剂名称的方剂。
1.3数据规范在研究前对中药俗名、不同炮制名皆按《中药学》[5]标准名记录,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可能效用不同,其具体名称经本研究组讨论决定,而《中药学》[5]中未收录的中药直接剔除。对中药性味的微寒、大辛等情况,将其修饰词去掉后直接统计,如“微热”直接按“热”统计、“微酸”直接按“酸”统计,“大热”按“热”统计。中药药理作用名词的规范由研究组参考《药理学》[6]并讨论决定。
1.4研究方法
1.4.1数据库建立:将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相关病症方剂的药物进行统计,利用MicrosoftOfficeExcel建立数据库。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取一人录入、另一人同步核对的办法。
1.4.1.1高频药物药性数据库的构建:选择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的高频药物,所对应的药性计为1,无对应的药性计为0。
1.4.1.2高频药物药理数据库的构建:对于一个药性组合,从高频药物中收集包含此药性组合的相关药物,根据《现代中药学大辞典》[7]、《中药药理学》[8]中药物药理作用,包含此药理作用计为1,无此药理作用计为0。
1.4.2确定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对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相关病症方剂的药物进行整理与统计,由本研究组讨论确定高频药物,以《中药学》[5]所记载的中药性味归经为标准,总结、整理并统计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
1.4.3高频药物药性组合:药性组合是指性、味、归经各取1个元素组成组合,作为药性基本单元。例如,白芍的性、味、归经为分别为寒,苦、酸,归肝、脾经,按药性组合的形式整理白芍应包含有四种药性组合,分别是寒苦肝、寒酸甘、寒苦脾、寒酸脾。在研究过程中,为方便而做以下规定:归小肠经者记为“小”,归大肠经者记为“大”,归心包经者记为“包”,归三焦经者记为“焦”,归膀胱经者记为“胱”。
1.4.5关联分析研究:采用IBMSPSSModelerVersion18.0软件,以Apriori模块分别对高频药物的药性与药理进行关联分析。为尽可能符合关联分析的特点,选择3味及以上药物的药性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最小置信度、最小支持度、前项数的设定由研究组参考相关文献报道[9-11]及讨论决定。
二、研究结果
2.1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对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相关病症方剂的药物进行整理、统计后,得到总共用药味,累计频次次。经研究组讨论,将使用频次10次、频率7%以上的药物确定为高频药物,共计药物26味(见表1),排于前五的药物为黄连、甘草、当归、木香、白芍。
表1历代医家治痢高频药物
2.2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及药性组合:经过统计,高频药物中四气以温性、平性、寒性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脾、胃、心、肝、肺、肾、大肠经为主。按照四气(寒、热、温、凉、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涩、淡)及归经(心、肝、脾、肺、肾、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心包)排列组合,得到高频药物药性组合在5%以上的有辛温脾、苦温脾、苦寒脾、辛温大、辛温胃、甘平肺、甘平肾。
(见图1、表2)。
表2高频药物药性组合(%)
图1高频药物药性分布
2.3高频药物药性关联分析:对高频药物药性进行Apriori模块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30%,最小置信度为70%,前项数为3。结果显示以入脾经的甘、苦味温性为主要核心组合(见表3、图2),以温-苦-甘-脾的组合方式从高频药物中进行筛选,符合的药物为人参、白术。
表3高频药物药性关联分析
2.4高频药物药理关联分析:对高频药物药理进行Apriori模块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30%,最小置信度为65%,前项数为3。结果显示药理作用体现在抗菌与免疫调节两大方面(见表4、图3),符合抗菌与免疫调节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黄芩、黄连、黄柏、白芍、陈皮、茯苓、乌梅、白术。
图2高频药物药性网络图图3高频药物药理网络图表4高频药物药理关联分析
三、讨论
步入21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极为高速,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应运而生。关联分析是数据挖掘方法技术最为典型的一种,它可从数据集中识别频繁出现的属性值集,然后再创建描述关联关系的规则[12]。基于关联分析对古文献的研究越受医务科研者的青睐,季涛等[13]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消渴症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利用关联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和特点,发现药物配伍以气阴双补、清热泻火、生津润肺为主,为消渴的临床合理用药及机制阐释提供了科学依据。汪琼等[14]通过关联分析研究国医大师应用桂枝的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运用桂枝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为寻找药物临床配伍规律及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组通过整理数据发现,《中华医典》治疗痢疾名方的药物主要为甘草、黄连、当归、白芍、木香。甘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作用,黄元御赞其“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15]。”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促进胃肠粘膜修复。《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黄连可治疗“肠腹痛下痢”,缪希雍记载了湿槐花伴炒黄连以治疗赤痢的炮制方法[16]。黄连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合木香同捣筛,白蜜为丸,梧子大,名曰香连丸(《兵部手集方》),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治疗下痢。现代研究发现香连丸具有作用于炎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白细胞经内皮迁移、TRP通道炎症介导调节通路[17],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Bcl-2mRNA、减少BaxmRNA的表达,改善结肠黏膜损伤,减少上皮细胞凋亡[18]。当归能够提高机体全身代谢和免疫功能,并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19]。白芍与甘草的药对广泛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其活性成分可作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等[20]。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的高频药物药性及药性组合,可以发现药物之性以温为多,味以辛、苦、甘为著,归经以脾、胃为主。高频药物药性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以归脾经的甘、苦味温性为主要配伍组合,以温-苦-甘-脾组合方式的高频药物为人参、白术。这从侧面反映出溃疡性结肠炎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虚体现在脾胃虚弱,实表现为湿热壅肠。因此,在临床实际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选择甘味药以补虚缓急,辛宣苦泄用以解决湿热壅肠之弊,在组方时应考虑加人参和白术。现代研究提示[21],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微生物参与下引起肠道免疫失衡,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持续炎症损伤。高频药物药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菌与免疫调节两大方面,这完全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吻合。符合抗菌与免疫调节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黄芩、黄连、黄柏、白芍、陈皮、茯苓、乌梅、白术。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遣药时,可以在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上述药物。关联分析作为数据挖掘的典型方式,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研究涉及样本数相对偏少,不能全面反映历代医家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但本研究结果与溃疡性结肠炎最新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遣药组方提供临床依据。参考文献
[1]NgSC,BernsteinCN,VatnMH,etal.Geographicalvariabilityandenvironmentalriskfactorsin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J].Gut,,62(4):—.
[2]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
[4]中华医典编委会.中华医典[M].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6.
[5]钟赣生.中药学[M].10.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M].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孙立人,洪恂,丁旭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8]彭成.中药药理学[M].10.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9]祁向争,张秋月,翟静波,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疏肝法治疗高血压病关联规则分析[J].天津中医药,,30(7):-.
[10]陶方方,沈敏鹤,孔丽娅,等.基于关联规则和相关系数的沈敏鹤主任医师卵巢癌用药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30(1):-.
[11]李毅,刘艳,刘力,王小平.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学聚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5(10):-.
[12]杨雪梅,赖新梅,陈梅妹,等.基于分类关联规则的中药功效与药味关联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34.
[13]季涛,宿树兰,尚尔鑫,等.基于关联规则的中医药治疗消渴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31(12):-.
[14]汪琼,李晶晶,周祯祥,等.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桂枝配伍规律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8(4):-.
[15]黄元御.黄元御药解[M].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
[16]缪希雍著,王淑民整理.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
[17]王博龙,李跃文.香连丸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53(24):9-.
[18]DONGY,LUJG.TheeffectsofaucklandiaandcoptispillsoncellularapoptosisandtheexpressionofBcl-2andBaxmRNAinmodelratswithulcerativecolitis[J].WestChinMedJ,,31(6):-.
[19]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36(6):-.
[20]李丽婷,邱海燕,刘迷迷,等.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白芍-甘草药对作用机制分析[J].中草药,,50(9):-.
[2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征稿
免收版面费
免收审稿费
3天给初审稿意见,
1周完成全部审稿,
一经接受,一周内online!
提供有专业背景的英语专家、
资深编辑
对文章进行润色,
免除论文发表版面费!
需要发表文章的朋友们
抓紧时间联系我们吧!
期刊简介
《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创刊于年。由GlobalMedicalMediaPublishingGroupCo.Ltd.(全球医学媒体出版集团)主办,ISSN:-X,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季刊),英文期刊。
联系方式
E-mail:Info
gmmpublishing.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j/11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信息招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