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8月28日,北京时间16:00,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辞去首相一职,理由是「发现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为避免个人健康状况影响执政,决定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安倍表示不设临时代理,任职到选出下一任首相为止。
安倍特殊的身份,让这种原本比较小众的疾病在日本国民中认知度明显提高,人们甚至直接将这种疾病称作「安倍结肠炎」。
安倍在初三那年第一次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症状。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相同的症状,但服用当时医生开的一些「整肠药」一周后,这些症状「自行缓解了」。
症状出现10年,在加入神户制铁所后,安倍自觉症状恶化,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医院消化内科的朝仓仁史博士处随访,并开始用柳氮磺吡啶和皮质醇治疗。
发作时会出现严重的腹痛和腹泻,年的辞职就是因为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有什么症状,以至于安倍晋三要两次提出辞职?此外,哪些人容易得?如何预防?
溃疡性结肠炎为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涉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可有全身临床症状。患者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无法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溃疡性结肠炎在欧洲有超过万患者,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0人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典型的终身(慢性)疾病,胃肠道粘膜总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炎症。炎症可能只是位于消化道的一部分,例如,在大肠(结肠),但它也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从口腔到肛门。
可能出现不能控制的持续炎症,导致持续血便、贫血、乏力,不能胜任工作,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病变严重时可以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
日本杂志《Flash》今年8月初报道,安倍7月6日在首相官邸的办公室吐血。不过日本内阁随后辟谣,称他的身体没有问题。
1、溃疡性结肠炎跟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如果亲戚、父母有炎症性肠病,或者溃疡性结肠炎,那么得炎症性肠病的可能的性就会更大。
2、环境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最早是在英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其后发现克罗恩病。人种方面患病最多的是犹太人,还有白种人,也就是高加索人。
3、饮食习惯
“以前我们认为黄种人和黑种人很少有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现在我们慢慢发现,黄种人、黑种人都会有炎症性肠病,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炎症性肠病,亚洲得这个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也越来越多。”曹倩表示,大家都认为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是“现代病”、“文明病”,中国病人越来越多也跟西方饮食结构的引入有关。
西方饮食结构引入,人们吃更多高热量的黄油、面包、牛排、薯条,还有更多的快餐食品、精致的糖等等,这些可能都会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城市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卫生,所以这个疾病就发作了。
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高峰年龄15-25岁,小高峰在55-65岁。约9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年内至少复发1次。
现在没有办法预防溃疡型结肠炎,治疗方式主要在于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是有家族史,有强直性脊柱炎、皮肤结节红斑病的患者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高危人群。把溃疡性结肠炎当做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坚持服药来控制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信息请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hwoaa.com/jcybj/11751.html